河南能源永煤公司
構建創新好環境 共享效益“大蛋糕”
近日,從河南能源永煤公司傳出消息,該公司新橋煤礦2301工作面采高提高0.7米,傾向長度增加一倍多,可多回收實體煤70多萬噸,工效提高30%,增效5億元以上。
筆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像新橋煤礦2301工作面這樣的高效工作面在永煤公司已有7個。在該公司,依靠創新創效引領可持續發展的氛圍已經形成。
今年以來,永煤公司從環境營造、成果共享、平臺搭建等方面入手,加大科技創新成果研發、推廣、轉化力度,逐步推動企業實現智慧化生產。
構建創新大環境
“在煤炭市場效益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必須緊緊扭住創新創效這個效益增長點。”7月18日,永煤公司總經理張志勇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經濟運行情況良好,原煤產量同比增長32.03%,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22%,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2.87%……各項主要經濟指標持續超額完成計劃。
“要想在科技創新上搶先一步,創新大環境的營造很關鍵。”張志勇說。
該公司制定下發了科技市場創新績效考核辦法等一系列創新制度,構建了“公司、礦、區隊、個人”四級市場,在重大推廣項目管理中探索實施核心技術員工技術入股和分紅激勵政策,進一步鼓勵技術管理人員圍繞保安全、降成本、增效益等關鍵問題和環節開展針對性創新,并著力推廣見效快、投入少的項目。
在政策的激勵和推動下,各單位紛紛“出招”:城郊煤礦不斷優化“倒金字塔”創新模式:龍宇機修公司建立了“四優化四提升”創新體系、鐵運處構建了創新“直通車”……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該公司各單位技術和管理人員參與創新的氣氛漸濃。
永煤公司車集煤礦總工程師張學景介紹說,該礦今年上半年收購各類創新成果527項。
共享成果效益最大化
2017年,該公司推廣“切頂卸壓自動成巷無煤柱開采技術”、“全自動連續裝矸系統”等成果877項,產生經濟效益約3.5億元。嘗到甜頭后,公司陸續上馬了62項科技項目,涵蓋采掘工藝、瓦斯治理、系統升級與優化、環境保護等,計劃投入資金逾4億元。
“沒有大投入,就不會有高產出,投入是科技創新的基本保障。”該公司技術信息中心負責人如此評價。
新橋煤礦總工程師李進介紹,“由永煤公司研發并在新橋煤礦應用的‘永夏礦區中厚煤層超長開采工藝及裝備研究’科技項目,投入資金1.4億元,占公司2017年科技項目投入的30%以上,投入產出比達1比3。”
同時,該公司要求,創新項目要成熟一項,轉化一項,向基層單位推廣一項,讓更多的內部單位共享創新成果。
例如,該公司自主開發的巖巷作業線在陳四樓煤礦、城郊煤礦成功應用后,又在順和煤礦、新橋煤礦等單位推廣。
該作業線使順和煤礦實現了日進尺平均提高2.2米;使新橋煤礦月均進尺由55米提高至80米,僅此項目每年就創效超過1000萬元。
打造創新集群
為加快發展速度,該公司著力打造創新發展戰略的“大平臺”——人才培養與產學研相結合的平臺。
“要想為企業發展提供持續有力的支撐,就必須培養一批安全生產技術創新體系的骨干力量,要想奪取創新制高點,就必須打造一個產學研相結合的大平臺。” 張志勇說。
該公司實施創新增量考核,建立創新研發基地、“大工匠”工作室,在基層礦廠打造成果研發基地和創客團隊成果孵化平臺,把個人創新活動變為有考核、有激勵、有成就感的企業行為。現在,該公司不僅擁有一批像游弋這樣的創新大師,還培養出了一批像賈亮亮一樣頭頂國家級榮譽的“85后、90后”,形成了一支門類齊全、梯次合理、素質優良、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隊伍。
“厚植人才成長沃土,聚眾之智,匯眾之策,凝眾之力,助推公司在深化改革中實現突圍。”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侯世寧說。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