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有難題,不妨從制度入手
讓人自覺地發揮主動性和創造力,榜樣的激勵作用,嚴規的震懾作用,常常都不如合理制度的引導作用,來得更有效和持久
據報道,最近在山東能源棗礦集團柴里煤礦供電工區,出了一件新鮮事,就是每一名職工都成了“CEO”。
該礦供電工區有40多人,負責全礦的供電管理和供電系統維護工作,由于崗點比較分散,常常因人員不足,管理效果不佳。按照礦“全層級自主管理”的要求,該工區把所屬責任范圍全部實行網格化,每個區域專人負責,一人到崗,全權負責包保區域內的電纜巡查、設備維護等,干得好表揚獎勵,干不好批評罰款。為管好自己的“責任田”,“CEO”們主動加大了巡查力度,下雨的時候,別人都往家里跑,供電工區的職工都往單位跑,忙著去巡查地面供電設備是否完好無損。
仔細一琢磨,這其實算不上新鮮事。拋開職工變身“CEO”這個略帶迷惑性的說法,其本質無非是實行承包責任制。將每個區域承包給一名職工,權責明確,以激發承包人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回顧歷史可以發現,以制度的變革明確權責,來激發勞動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力,是四十年改革的精髓所在。宏觀層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革遵循此道;微觀層面,計件工資制、責任包干制等亦是如此。
四十年改革開放,全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成就,制度改革之效力有目共睹。而其影響力,不僅體現在經濟效益上,還體現在對人的思維和行為的影響上。
前不久,筆者采訪徐州礦務局上世紀80年代試行經濟總承包一事時,80多歲的老局長陳引亮回想當年情形,說的一句話耐人尋味:“經濟制度的改革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也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它逼著我們去看市場,學經濟,想職工所想,在很多事上給了我們啟發。”仔細想來,的確如此。
制度改革也是無止境的。在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會帶來新的改革需求。上述柴里煤礦供電工區的改革之所以能成為新聞,便說明有很多地方還有進一步改革的空間。“平均主義”“大鍋飯”現象和思維,仍在各個層面廣泛存在,通過制度變革去進一步明確權責,依然有用武之地。
不用往別處說,每個人環顧四周,估計都能發現有抑制主動性、創造力發揮的制度,有保護惰性存在的規則。或許很多管理者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明明一個集體尚有潛力沒有發揮出來,但無論如何引導和鼓勵,都很難見到明顯的成效。這時,就應該考慮以制度的變革來解決問題了。
因為如果只有少數人偷懶、怠工、不積極主動,這或許是個體的原因。如果這是一種普遍現象,那一定是制度有弊端。西方經濟學中,有“理性人假設”一說,即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所采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最小的代價去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這并不是主張人人自私自利,也不否認“勞模”和“先進典型”的存在,但這個假設適用于大多數人,是認識經濟規律、制定經濟政策的基礎。
讓人自覺地發揮主動性和創造力,榜樣的激勵作用,嚴規的震懾作用,常常都不如合理制度的引導作用,來得更有效和持久。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小到上述一個煤礦工區,大到整個國家廣大的農村,制度變革之影響力讓人驚嘆。
所以,如果在管理上出現棘手之難題,不妨先從制度入手,尋找制度的弊端,或想方設法修正,或大刀闊斧改革,使其有合理之導向,最大限度激發勞動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力。
(摘自《中國煤炭報》)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