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陷地上“長”出來的現代化農業園
——山東能源臨礦集團王樓煤礦采煤塌陷地治理側記
近年來,山東能源臨礦集團王樓煤礦因地制宜,探索多種發展模式,開辟了一條采煤塌陷地治理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轉變理念辦起了產業園
臨礦集團的采煤塌陷地有多少?6萬多畝。對此,2016年,臨礦集團實施“培植六大產業”的發展戰略,現代生態農業成為戰略目標之一。
王樓煤礦黨委書記、礦長白景志表示,采煤塌陷地非治不可,要積極主動履行治理義務。
據了解,國內采煤塌陷地治理主要采用“采煤塌陷—補償損失—塌陷地閑置—治理”這一傳統模式。這種治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包括等待塌陷過程中土地資源始終處于閑置狀態、治理工程大且治理費用高、耕作層難以保護和利用等。
“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要轉變治理觀念,探索出新型塌陷地治理模式。”王樓煤礦副礦長、生態農業園董事長張俊寶說。
王樓煤礦通過塌陷地治理和土地流轉來抵消土地稅費,并推進壓煤村莊搬遷工作。流轉的土地于2015年初被開發建設成王樓煤礦喻興現代農業產業園。整個產業園分三期建設,目前一期和二期已建成且初見成效。
其中,一期為多功能實驗區,占地面積400畝,采用“桑葚魚塘、稻田養鴨”的生態農業模式,主要利用礦井余熱資源,重點發展熱帶魚養殖、熱帶水果種植項目。二期為“稻+蝦生態高效種養”基地,占地面積500畝,其中包括有機水稻種植基地、有機果蔬種植基地、生態農業觀光等,配套服務設施應有盡有,最終將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
“目前栽種的2畝甜瓜、0.3畝西瓜和0.7畝西紅柿,各收獲9000斤、1400斤和5000斤。”王樓煤礦生態農業園員工徐曉光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他們銷售小麥6萬斤、小龍蝦1800斤、禽蛋8萬余枚、大米1.2萬余斤、果蔬1.2萬斤,實現收入90多萬元。
三期1800畝土地,計劃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形式,帶動周邊地區,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最終實現農業、企業、農民創效增收,探索都市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
朝著田園綜合體目標邁進
如今產業園的發展持續穩步向好,這種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也逐漸被認可。
但在王樓煤礦治理采煤塌陷地之初,還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
36歲的蘭慶武跟家人商量,想主動加入生態農業園,在父母堅決反對、愛人也不支持的情況下,他索性瞞著家人當了“農民”。如今已是王樓煤礦生態農業園總經理的蘭慶武回憶說:“農民出身的父母得知后打來電話情緒激動,說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從農田里‘逃’出去,當上科長了,怎么又回來種地了?由于害怕激化矛盾我一個月沒敢回家。”
今年年初,蘭慶武的父親來到產業園時,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弄得還挺不錯。”
但在蘭慶武看來,探索的道路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以養鴨為例,冬末春初剛來生態園的活蹦亂跳的小鴨苗,第二天就有一些不活動了。經過觀察,蘭慶武發現,鴨子聚在一起取暖會導致窒息,于是蘭慶武整宿不睡,看著它們。談到三期規劃,蘭慶武表示,要朝著田園綜合體的目標努力。
據了解,田園綜合體以鄉村振興為目標、農業文化為靈魂、產業化為核心、旅游為先導、體驗為價值、流通基礎為支撐,有助于推動鄉村振興。
(摘自《中國煤炭報》)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