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部 王傳鈞
由中國新聞培訓網主辦的“新聞采寫技巧與版面編輯藝術高級實務研修班”上個月下旬在春城昆明開班,集團公司組織20名優秀通訊報道員遠赴云南參加培訓,我作為其中的一員也有幸見到了全國政協委員、前《人民日報》編委、海外版總編輯詹國樞,中宣部新聞閱評員、原《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劉國昌,原香港經濟導報駐京首席代表姚贛南,《經濟日報》高級編輯、專題部主任、中宣部“四個一批”領軍人才姜波,并聆聽了他們就如何當好記者、通訊員,新聞報道的選題與策劃、報紙版面編輯技巧、新聞采訪與寫作技巧等新聞實務的授課,零距離感受到了這幾位老一輩新聞人的個人魅力和授課風格。
詹國樞——“大道至簡”
詹國樞,1978年至1982年在復旦大學新聞系學習。這位經濟日報的原副總編輯、2010年3月從人民日報海外版總編輯崗位上退下來的老報人,講課像他的文章一樣通俗而生動。他的課是從一個生動的小故事開始的,而他要說的道理就是“大道至簡”。
“大道至簡”,說出了古今中外一個普遍真理,凡是含義深刻、高屋建瓴的大道理,往往也正是最通俗最簡單、讓大多數人最能理解、最能明白的小道理。“把紛繁復雜的世界通過認識、分析、過濾后,再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語言‘翻譯’給大眾。”按照“大道至簡”的道理,詹國樞把編輯記者的工作形象地比作“翻譯”。他對記者的定義更是簡單:把大家想知道的東西記錄下來就是記者!
授課期間,他通過自身的經歷道出了“記者必備的兩種素質” :
一是帶著問題寫新聞。我認為,這是我們新聞從業者腦子里必須牢牢記住的一個“總綱”。我們分到一新單位,會發現這個記者本事很大,那個記者本事也很大。甭管這本事那本事,記者最大的本事是什么呢?我認為,記者最大的本事就是提問。無論采訪一個人物還是采訪一個地區,采訪之前,都要先問問自己,讀者對這個人物、這個地區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寫文章前,不妨先設好靶子,給自己提幾個問題,然后再回答這些問題。
二是水平高低在選擇。人生其實隨時隨地都在選擇。說到一篇報道,究竟怎么選擇的呢?大體可分為五個部分:對象的選擇、角度的選擇、結構的選擇、材料的選擇和文體的選擇。倘若您能做到每個選擇都高出別人哪怕是一點點,最后,整篇文章肯定就比別人高出一籌了。
關于新聞的看法,詹國樞則直言不諱地說,人人都可以發布新聞,確實是網絡時代的一大特色。這是誰也阻擋不住,誰也改變不了的趨勢。但是,即便人人都是記者,畢竟還有專業與“票友”之分。新聞這個行當,在任何時代都是需要的,也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因為,人一睜開眼睛,就有獲知新聞的欲求。必須有一批專門人才,去滿足這個需求。網絡時代的媒體從業者,較之過去不但數量多了,而且要求更高了,他得隨著人們需求的轉變以及獲取新聞的方式的轉變,轉變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老革命”遇到了新問題。但恰恰因此,富于創新精神的媒體人,一定能夠在新的挑戰中找到新的樂趣,也一定會比老一輩干得更棒,更有意思。
記者“圍追堵截”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成了兩會的“現場報道者”。
也許是出于職業習慣,全國政協委員、人民日報高級記者詹國樞從昨天下午2時上車赴人民大會堂開始,到會議結束回賓館,連發了36條微博報道開會現場。對于微博,詹委員熱情不小——“今天試了一把微博現場直播,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姑且一試吧,既然微博改變一切,為什么不可以改變改變我們的開會方式、報道方式和生活方式呢?”他還特地讓網友放心:“老詹在大會堂邊開會邊發微博,會不會影響自己開會呢?不會的。一邊聽報告,一邊看文件,一邊動腦筋,一邊寫成文,我相信,如此認真,如此集中精力,效果絕不會差于其他委員的。”
對于網友表示的支持,詹委員表示:“下回聽溫總理報告,老詹還直播,主要寫評論,以評為主,以播為輔。”(晨報記者 王海亮)
由此報道可知,
劉國昌——“編報策劃”
劉國昌,曾任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高級記者。先后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迄今已在人民日報社工作35年,前期在人民日報社評論部工作,1985年從海外版創刊至今在海外版工作,歷任版面主編、教科文部主任等職務。
一、新聞是關于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它的發生是不以人們包括記者的意志為轉移的。怎么能策劃新聞呢?新聞記者的任務,是發現新聞、捕捉新聞、報道新聞。但在編發這些新聞、組織這些新聞的報道,是需要策劃的。
報紙天天出,除了刊登當天發生的新聞外,還需要刊登其他方面的稿件。那么,這些稿件如何登?采取什么形式登?一個時期內的報道要點是什么?有哪些專欄需要調整、充實……舉凡這些問題,都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安排、有一個很好的策劃。
二、什么是策劃?策劃,乃籌劃、謀劃之謂。
策劃,實際上就是報紙編輯部的編輯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審時度勢,統籌安排,不斷謀劃、推出有時效性、有針對性、有聲有色的報道。一張受讀者歡迎的報紙,必然有其精心的策劃;反之,面孔依舊、內容不吸引人的報紙,往往反映著該編輯部缺乏、或沒有很好地進行策劃。
三、那么,如何搞好策劃呢?
結合人民日報海外版的編報實踐,有以下幾點:
第一、要建立一種制度將策劃得以實現。以海外版為例,每天上午的“晨會”,就是搞策劃的好制度之一。這項制度從2006年底開始,一直堅持至今。在“晨會”上,與會人員圍繞近期要準備搞的選題,報線索、說背景、找角度、擬題目,然后落實寫稿人、交稿日期等。實踐證明,這個“晨會”制度,對逐日上版稿件的數量、質量等都提供了保障。
第二、集思廣益,反復切磋,好中選優。好點子、好主意,都是在碰撞中產生的。因此,搞策劃時大家積極開動腦筋出主意很重要。如果沉默寡言,或說些不著邊際的話,那策劃就搞不成。前年圍繞國慶60華誕的報道,我們策劃了《中國人的高興事兒》專欄,定位在以講故事的形式,說身邊的人和事,要求具體、生動、有細節,刊出后反響不錯。何以如此呢?就在于最初討論時比較充分、比較具體。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相互碰撞,相互啟發。在考慮開什么專欄時,大家討論后一致贊成這樣的方案:以具體生動的人和事來反映60年的變化為好,它較之那些單純擺一大堆數字、講一些空話要好得多,而且還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于是,大家便分工操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對參與策劃的人要有一定的要求。這些要求是:
1、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信息充足。這一點甚為重要,如若信息不靈、消息閉塞,那就失掉了進行策劃的基本和必要的條件。有鑒于此,相關人員一定要通過各種手段盡可能多地掌握大量的信息,以便在開會時積極發言,提供意見,參與討論。
2、善找角度,力求出新。策劃貴在出新,而出新就要善找角度。面對同樣的材料,從哪一個角度去寫、怎樣寫才能有新意,這都要認真動一番腦筋。特別是有不少稿件是做“第二落點”(即消息先發表了,還可深入挖掘,做深入報道),更需要仔細琢磨。如最近關于國慶百萬志愿者服務的新聞,在報上發了不少消息,但還可做“第二落點”——深入采訪一些具體的志愿者,詳細介紹他們的內心想法、感受等。這樣寫出來的報道,比較新鮮,有可讀性。
3、收集反饋,隨機應變。在每天的“晨會”上,還有一個內容就是談談對當天和近期報紙的反饋意見,無論是好的,還是有毛病的,都大膽地講,這樣有利于報紙的改進。同時這些反饋還有利于把策劃搞得更好。如原來策劃時考慮欠周全的地方、需要馬上彌補的地方等,都可及時采取措施改進。
姚贛南——“看報看題”
姚贛南,首都資深報人、著名作家、書法家,早年畢業于復旦大學,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1981年獲碩士學位,畢業后就職于人民日報社任記者、編輯;1988年調派至香港經濟導報任駐京首席代表、采編部主任、高級記者;1996年回到人民日報海外版,歷任辦公室副主任、培訓部主任、“看神州”頻道總監。目前為人民網聯絡員、客座教授。
看報先看題(標題),這是眾多讀者的固有習慣。因此,姚贛南老師先從新聞標題制作開始入手,逐一講解。
新聞標題的構成。
構成方式及字號:一行題,多行題
標題制作意向:吸引讀者,美化版面
新聞標題的結構一般分為:肩題、主題、副題(主題一般不超15字,巧用動詞更生動)
肩題又稱眉題、引題,一行為宜,一般為虛。(起烘托、揭示、說明作用)
主題有一行及雙行主題,簡短明確,一般用主謂結構
副題又叫子題,補充、注釋的作用,一般為實,內容具體實在。
此外還有:通欄標題、插題(小標題)、欄目題等,也可適當運用
新聞標題的題式:
敘述式、描寫式、提問式、感嘆式、對仗式、排比式。
有主題 2、有對比 3、有文采 4、較精煉。“三有一較”
姚贛南將新聞標題制作的具體要求總結為:“把握主題動詞巧,字數十幾莫再超,練練對仗作肩題,多改幾次勤比較。”
人民日報最近對標題的要求:標題是“篇之目,版之睛”。要做到生動活潑、朗朗上口。要狠下工夫,畫龍點睛。
例一:一編輯改題:(同樣反映大黃鎮的變化)
原題--黨旗在大黃鎮高高飄揚
改題:黃大爺的糧票與他孫子的股票
例二:詹國樞改題:
原題--沈老沈老您莫急
改題:沈鵬委員氣炸肺
例三:范敬宜改題:
原題:毛主席銅像揭幕儀式昨日舉行
改題--
仰首憶往昔 含笑看今朝
主席銅像巍然立韶山
例四:述評原題:詹國樞:《如何把企業搞死》
改題:范敬宜:《少數企業死不了,多數企業活不好》
除了新聞業務方面的授課內容,
在授課期間,他隨時請學員回答問題,回答對了,他發獎品(自己寫的書法作品)給學員以資鼓勵,如果認真聽他的課,肯定都能回答正確。這種授課方式一下子就把學員們的注意力給吸引過來了。這也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而且我還主動舉手回答他的課堂提問,并有幸獲得了
姜波——“吃透上頭”
姜波,經濟日報導刊部主任、資深媒體人,橫跨國內報道與國際報道兩個領域,編輯、采寫、評論等業務樣樣精通。他采寫的新聞作品數百萬字,他經手編輯的稿件在千萬字以上,還出版了專著和譯著,先后六次獲得國家級新聞獎,并成為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他采訪日本著名政治家、經濟學家大來佐武郎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幾個問題》,就現代資本積累、政府調控作用、公平與效率兼顧等問題,進行了深刻的闡述。見報當天正值中央在上海召開華東六省市負責人會議,主持會議的江澤民總書記要求與會人員仔細閱讀這篇文章;事隔一年后,朱镕基同志通過辦公室兩次致電報社,不僅要調看報紙,而且要了解記者當時采訪的全部情況。
回國工作后,姜波在參與重大報道和撰寫評論的同時,主要以編輯工作為主,不僅編輯了大量受到社會廣泛好評的稿件,而且培養了一批年輕記者和通訊員,帶出了一支過硬的隊伍。“編輯需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一絲不茍的嚴謹作風。”姜波從“為他人做嫁衣裳”的過程中,找到了這種再創造工作的興奮點,也找準了編輯的定位。他認為:一個好的編輯,應該具有時代意識、全局意識、服務意識。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尤其是作為中央黨報的編輯,一定要牢固地樹立全局意識,吃透中央政策,“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
1999年春節,姜波在與一位大學校長敘舊時,聽他講目前我國大學師生比太低、圖書館、教室、試驗設備等利用率不高、存在著擴招的巨大潛力,敏銳地感到這是一個事關全局的重大選題,立即請這位校長撰寫文章。文章很快就寫出了,但屬于論文性質,不適合報紙的大眾閱讀。姜波不辭辛苦,把文章改寫了一遍。這篇《放開大學 寬進嚴出》的文章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前夕刊登,而這次會議的主題就是研究大學大幅擴招事宜,文章的社會反響自然非同一般,全國多家報刊紛紛轉載。
當秦池、三株、愛多等“明星企業”瞬間坍塌后,迅速成為社會話題并引發人們的深深思考。企業如何才能“基業常青”?這是關系到中國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姜波組織策劃了一組“研究失敗”的文章,并以日本近年一些或倒閉破產或經營不力被撤職的當事人自述為什么會失敗為基礎資料,進行編譯并點評。這組30篇的《敗將之語》系列報道連載后,引起企業界、學術界和政府機關等方方面面的重視,許多單位紛紛索要報紙進行仔細研究。
精品意識。用姜波話說,我們不可能做到刊登的每篇稿件都是精品,但我們要把每篇稿件都當作精品來作,我們過手的文章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今天的報紙就是未來的歷史,決不能成為關系稿的堆積場。
在講到新聞發現時,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