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礦民生熱能 王世杰
我小時候生活在農村,那時是生產隊時期,家境普遍不好,但每家的孩子還是被送到學校上學。我們的學校就在村中間的一座3間土墻、青磚相間的房子里。
學校里有兩個年級,共20多名學生。只有一位老師教課,是位女老師,姓周,30多歲。那時沒有專門的課桌,大家都是坐著小凳子趴在大凳子上,且都是自家搬去的。各種各樣高矮不平的擺在干燥的地面上。在白墻上涂上水泥,然后在水泥上涂上一層黑漆,就成了黑板,不像現在用的是節能無污染的鋼板。孩子們的鉛筆即使用成鉛筆頭也不舍得仍,本子是正面用了,反面用。好多家境差的孩子買不起鉛筆、練習本,就把石筆當鉛筆,把石板當練習本。擦了寫,寫了再擦……上下課,沒有鈴聲,有的只是
教室前面有兩顆大柳樹,樹下的一塊空地也就是我們的操場,我們的體育課就在這里進行。上體育無非就是傳沙袋、捉迷藏、玩老鷹抓小雞的游戲。每逢音樂課,
趕上下雨天,孩子們就身披油紙,頭戴斗笠,一步一滑的走在前往學校的泥濘道路上。每當寒冬來臨時,
我們上學用的書包大部分是用藍布做成的,好一點家庭的孩子用黃色挎包。里面裝有練習本、鉛筆、蠟筆。短短的蠟筆五顏六色,是用來畫畫的。現在孩子用的蠟筆相比從前,無論質量和形狀上都提高了許多。至今我仍記得,當時我的練習本是用白紙裁剪成的,正面用完,反面用。只有在上交作業時,才用帶有“田字格”字樣的成品本。每當嶄新的課本發到我手上時,我都會認真的翻看里面的黑白插圖(當時沒有彩色),書本不時散發出陣陣墨香,暖暖的。
小學二年級下學期,母親給我買了一支夢寐以求的鋼筆,那是我家在賣了喂養的一頭肥豬后買來的,在那時看來簡直就是奢侈品,這只鋼筆我一直珍惜使用,直到上了高中才把它換下來。
初中畢業后,我成為了村子里第一個考上高中的孩子,多年以來心里一直有自豪感。高中階段,我開始住校,每周都背著煎餅、窩頭之類的干糧,冒著嚴寒酷暑往返在家到學校、學校到家的道路上。
時光穿梭,歲月如歌。昔日小學課堂的那間屋子已經成了柴草房,高中學校的校址也隨著鎮區的規劃變遷了地方。如今,我走在城市的柏油路上,聽著汽笛聲,看著川流不息的車輛,回想兒時的讀書時光,心中充滿了留戀、充滿了惆悵……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