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煤礦 孟苗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是一首可以同時穿透父輩和我們聽覺神經的歌。也是可以穿透無數阻隔,喚起海峽兩岸所有中國同胞心底共鳴的一首歌。每一首歌背后都記載著一段故事。但是有誰知道,這首被我們傳唱了幾十年的歌背后的故事有多么凄涼,會帶給我們多少驚訝。
這首歌向我們描繪了寶島臺灣阿里山地區的旖旎風光,臺灣同胞唱著這首歌時滿懷驕傲和自豪,我們則在中秋月圓之時被這熟悉的歌聲牽引,滿懷悵然地翹首南望。在田震的專緝《水姻緣》里,收錄了這首旋律優美的歌。歌曲名字下面赫然標著這是一首高山族民歌。長久以來,我們也一直這么認為。如此美妙的旋律,如此簡潔的歌詞,讓我們相信只有在阿里山上砍柴,在日月潭邊擔水的高山族兄弟才能被陶冶出如此的情懷和感觸。
但是,事實上,這首歌的作者在寫這首歌時根本就沒有見到過阿里山。而且,他直到寫出這首歌三十四年之后才一償所愿登上了夢中的阿里山。他的故鄉也是群山環繞,但是并非柔美綺麗的阿里山,而是“難如上青天”的蜀山。
他是四川三臺縣人,他叫鄧禹平。
在新中國成立五年之前,鄧禹平在三百多個報名者中脫穎而出考入了中國電影制片廠。1949年著名導演張徹拍攝電影《阿里山風云》,鄧禹平隨張徹及劇組成員赴臺灣拍外景。從此,一首注定會傳唱久遠的歌奏響了前奏。而鄧禹平的命運卻也在這時陡然發生了轉折。
在拍攝影片的過程中,鄧禹平受導演之命創作了這首歌作為影片的主題曲。可是在寫歌的時候他根本就沒有去過阿里山。萬般無奈之際,鄧禹平想起了自己的家鄉,祖國的山山水水都大同小異,他索興把家鄉的山水加在阿里山山水上。所以,現在當我們哼唱這首歌的時候會發現歌詞中描述阿里山景色的部分其實可以放到任何一座我們心中秀麗的山中。而這無奈中朦朧模糊的描畫,無意中卻使整篇歌詞簡潔易頌,瑯瑯上口。迎合了曲子的歡快和亮麗。這首歌剛創作完時被命名為《高山青》。
《阿里山風云》拍完時上海已經解放,想從臺灣返回上海非常艱難。劇組四十多人只有十張船票,只好抽簽決定。導演張徹主動放棄,鄧禹平也因沒抽中而留在臺灣。從此,他就再也沒有踏上過故鄉的土地。歌曲中“美如水”的姑娘,成為他夢中永遠的想念。而那個姑娘可能是陡峭的蜀道上邊歌邊行的少女,也可能是村旁小河畔浣衣漿洗的戀人。可是她卻作為一個永恒的美麗形象被我們賦予到了阿里山的姑娘身上。鄧麗君曾經在一個非正式的演唱會上俏皮地把歌詞“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改作了“阿里山的姑娘,沒一個漂亮”,引來聽眾會心一笑。依我所見,生活在阿里山地區的高山族人中,確實鮮見“美如水”的美眉。
在所有我聽過的演唱這首歌的人中,我認為把它演繹得最好的就是
就是在那塊親切而又陌生土地上,一個土生土長的大陸人寫下了最美的一首關于寶島的詩歌。而觸發他靈感的卻是遠隔千山萬水的巴山蜀水。在我們眾口相傳中,這首歌將我們兩岸的秀麗山水于不知不覺中融和在了一起。
鄧禹平在這首歌傳遍祖國大江南北的過程中被迫遺留在了那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而也就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名字也慢慢地被遺忘,雖然電影《阿里山風云》也確確實實紅火了一陣子,但是現在的大多數人已經記不起這部影片了,更不要說鄧禹平了。
鄧禹平的晚年生活是非常凄涼的。雖然他也曾經努力地運用他的非凡才華來創作。但是疾病和坎坷的遭遇以及動蕩的時局讓他還是難逃窮困潦倒的窘境。有時候,他一個星期有六天要住在好友張茜茜家中。而張茜茜恰恰就是《阿里山的姑娘》的首唱者。就在這樣的景況下,他還是于1981年一舉奪得了臺灣詩詞最高獎金鼎獎。他創作的《傘的宇宙》、《又一次縈繞著你》、《我的思念》、《離開你走近你》等歌曲至今還被臺灣歌手蔡琴、陳淑樺演唱。他離開人世的時間距離《阿里山的姑娘》誕生的時間差五年不到半個世紀。就在這半個世紀中,他也許曾一遍遍地聽到別人在唱他的《阿里山的姑娘》,他也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無數次勾勒過阿里山的怡人景色,但是浮現在他眼前的卻始終是家鄉的山山水水,直到1983年,在臺灣知名作家林海音先生的幫助之下才登上了夢寐以求的阿里山。那個時候,他已經半身不遂了。也就是從那次完成憑生大愿之后,因興奮過度,一病不起,于1985年病逝。林海音先生感慨于鄧禹平對音樂的執著以及他在音樂上的不凡成就,為他寫了一本書,書名叫《我存在,因為愛,因為歌》。同樣,他的故鄉也沒有把他真正遺忘。同樣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作家孫才杰根據鄧禹平的傳奇人生寫下了小說《阿里山之歌》。我想,當那曲優美的旋律響起的時候,我們的耳朵都會暫時脫離喧囂,有一種蘇醒的感覺。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啊,綠水長圍著青山轉”,至死未能歸鄉的詩人借助他的歌飛越了海峽,將兩岸同胞的心緊緊系在一起,也改變不了血管里流淌著的屬于中華民族的濃濃熱血。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