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在《特別關注》上看到了一篇管理方面的小故事,題目是“一件事兩樣說”大意是某公司兩個班組,在落實新制度時,由于班長傳達的方式不同,最后所產生的效果相差甚遠。
某公司發現工人工作效率不太高,影響生產進度,于是決定推行一項新制度,讓工人以“工作日志”的形式,詳細記錄每天每時做了那些工作,作為績效考核的依據。
幾天后,領導下到一線班組,檢查新制度的落實情況。結果,發現一班工人存在抵觸情緒,記錄的工作日志敷衍了事;二班工人很認真積極,工作日志寫的認真詳細。
問題究竟出在那里?
原來,新制度推行后,一班班長回到班里,告訴工人說,公司要求大家每天寫工作日志,統計工作量,納入每月績效考核。這話本身沒毛病,但工人聽到“績效考核”,難免心里犯嘀咕:每月就掙這么點錢,總被考核,這不是沒事找事嗎?有了這種思想,這項工作自然成了他們的思想負擔。
二班班長回到班里,琢磨一下怎么傳達新制度,才能被大家接受。他是這樣說的:公司要求大家每天寫工作日志,統計工作量。咱們平時干了那么多活,領導離我們太遠了,根本看不見,正好借這個機會向領導展示工作業績。領導一高興咱以后的工作才好干嘛。工人一聽覺得這話說的有道理,執行起來當然比較用心。
結合我們實際工作,有時很多時候設定某一項制度時,初衷往往是好的,可落到基層班組,卻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一線員工不買賬。
究其原因,就是制度、政策向下傳達過程中,變了樣、走了樣。沒能夠向大家真正的講清楚,它的目的意義,職工不明白肯定會不理解;制定制度時沒經過充分的調研,不接地氣,不符合實際,執行困難;傳達方式不靈活,過于生硬,解讀工作不到位;總之,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多為員工著想,站在員工的角度,為其講積極的一面,才能真正使指令得到執行和支持。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