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7月23日黨建、宣傳工作會議后,作為一名專職宣傳員,既興奮地看到了宣傳工作正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蓬勃爆發,也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壓力。我們經常觸摸不到宣傳工作的實體,似乎它是無形的,但它的感染力、傳播力、影響力,又注定它是有力量感的。
怎樣在無形的宣傳工作中,找到發“力”的那個點?這是基層宣傳工作人員,應該深思之處。我認為,要想做好企業宣傳工作,應該找準三個“關鍵點”,一個是“為誰寫”,一個是“誰來寫”,一個是“寫什么”。
新聞的生命是真實性,客觀的表述是其靈魂。也就是,立于第三者的角度,客觀、全面、立體的看發生的新聞事件,并且用新聞的語言表述出來,這就是我理解的新聞寫作技巧。收到了很多同事的投稿,通篇都是“我覺得”“我感受到”,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新聞客觀事件雜糅交錯,使得讀者分不清,何為事實,何為作者臆想。所以,我理解的新聞稿件的“為誰寫”是為大眾而寫,為讀者而寫,而不應作為記錄個人見聞的日記載體。
最近,集團公司要求各企業建設核心通訊員制度,就是因為“誰來寫”已成為突出問題。各單位應該也在努力發掘可培樹的好苗子,或者以制度的形式激勵更多人撰寫稿件的熱情。我身邊幾個連年獲得“十佳優秀通訊員”的同事,突出的感受就是,寫稿不要停。寫稿件是個越堅持越輕松的過程,從開始給自己定任務到逐漸形成了表述習慣,越寫越順手。當然,還有更多人處于了眼高手低的狀態,看著單位發的各類新聞,習慣性的評價一句“這都寫的是啥啊!”,但自己要么拒絕動筆,要不就是動不了筆。這也是各單位都需要逐級壓任務的原因,激發能寫人的寫作的熱情,釋放更多的后備潛能。
具體到“寫什么”,就是培養新聞觸角的問題了。很多愛寫的人,慢慢養成了一雙敏感的“新聞眼”,他們能從日常小事中讀出新聞的價值,也能從細微末節處看到宣傳的力量。在我們單位,我最喜歡收洗煤廠一位同事的稿子,他不僅能及時發現身邊的新聞點,更總能拿出來一個吸引人眼球的新聞題目,形象又直觀。這說明,他在工作中就是帶著發現的眼睛去工作,而成績,不僅體現在一個個新聞點上,也爆發在他接連完成的小改小革的成效上,這說明很多工作是相通的。
在做宣傳工作上,我僅僅是一名走在探索之路上的小學生。但前進的路上,需要每個人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讓更多的人融于到這個團體里,一起走,路才會越走越帶勁。
█金橋煤礦 孟冉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