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成年人有多少在孩子的課本上,重新拾起對節氣的記憶,是不是也曾被孩子追著問:“媽媽,什么是驚蟄?什么是春分?……”
小時候,我們在田野中無憂無慮撒歡跑,摘應季的菜、采當季的果,節氣是自然,是日子,是三餐四季。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我們離開家鄉,田野中原生態的菜品,逐漸被超市整齊飽滿的蔬果取代。西瓜不再是夏日限定,草莓也四季常有。我們可以隨時取用反季節的蔬果,季節也就不那么分明了,生活用到節氣的地方,好像越來越少了起來。
但自然好像總提醒著我們什么?立春前后,天氣一朝變暖,即使大風刮過,也無冬日的冰涼刺骨。雨水節氣之后,就間或落了幾場雨,空氣里柔軟濕意充滿了春的氣息。我們離開了田野之地,但自然仍在恒定的規律運行。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是祖先對四季變化的觀察與總結,不同于日歷牌上單調的數字表達,每個節氣的名稱,都充分體現了時令的特征和時節的美麗,潤起來的雨水,腐草為螢的芒種,天地始肅的處暑,朔風拂葉的小雪……這些都是傳統節韻之美。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讓我們對季節保有敬畏感,將古老的二十四節氣融進一日三餐,四季變換,將傳統樸素的生活哲學,在一代又一代中傳承下去。
■花園煤礦 單廣霞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