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春暖花開,我帶著孩子去臺兒莊古城,看著錯落有致的亭臺樓閣,看著琳瑯滿目的工藝品,品著風味醇厚的特色小吃,覺得很幸福。走到了古城中心位置,是大戰遺址公園,孩子聽到是“公園”,就非要進去。
一進來,是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的攝影展,他用黑白的鏡頭,展示了83年前臺兒莊戰役的畫面。其中一幅是個約莫五六歲的孩子,拿著碗面向鏡頭,乞討。作為媽媽,我一下子就被照片里孩子的眼睛打動了,心猛地一疼,抱起我四歲的兒子,讓他也看看,看看貧窮和戰爭殘酷的模樣。孩子邊靜靜地聽我說,邊不時地用小手抹去我臉上的淚......次日,我們來到了一所郵局紀念館,門口有一座雕塑,是一個小男孩試圖往郵筒里塞信。我兒子模仿著也要假裝投信。我問:“你要寄給誰啊?”他答:“寄給昨天看到的要飯的小哥哥,跟他說,來我家吃飯吧......”
是啊,要是可以寫一封寄往過去的信,我多么想寄給曾經歷過戰爭、經歷過貧窮、經歷過國破家亡的舊中國的同胞們,讓他們看看今天的幸福生活,看看新中國朝氣蓬勃的活力!更想寫信給為了新中國的解放、獨立、發展而矢志不渝的戰士們,他們的付出換來了如今億萬國人能獨立、自由、平等地生活在這廣袤的土地上。
如果可以寫一封寄往過去的信,我還想寫給梁啟超。最近,在大街上偶然聽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忘我地吟誦《少年中國說》,我被深深地吸引了。吸引我的是《少年中國說》磅礴大氣的詞句,更是這個少年無所畏懼、朝氣蓬勃的“少年感”。從梁啟超寫下這篇膾炙人口散文的1900年,到如今很多中學生都能熟練吟誦的21世紀,一百多年的煙云蓋不住中國少年的精氣神,這種“少年感”必將根植于民族血脈,代代相傳。
如果可以寫一封寄往寄過去的信,我還會寫給1921年嘉興南湖游船上的那些滿含一腔報國熱情的青年。最近一季的“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就重溫了建黨百年征程。團課以輕松歡快的曲調,以貼近青年人表達習慣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講了“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當主講人動容地講述:在南湖游船上,一個從上午11點開到晚上6點的會,讓平均年齡28歲的十幾個青年人的心貼的更近了,散會后,他們面對滿天的陰霾,輕呼出時代的強音“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看到這一段,真是熱血沸騰,這一百年前的一幕日后無數次被重溫,連帶著南湖,也成為9000多萬共產黨員心中的圣地。或許那些青年不知道,這個政黨百年中將經歷怎樣的坎坷,更想象不到,百年后的榮光,百年中會有這么多追隨者,在他們的引領下,在奮斗拼搏的路上,遇到了更強的自己,遇見了更美的中國。
近期,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學黨史活動,我也每天都認真學習集團公司微信公眾號上的“黨史百年”欄目。有些事,是事之愈久,知之愈明,感之愈切,篤之愈甚。在學黨史的過程中,越來越被這個政黨具有的戰斗精神、“少年感”和奮進不止的精氣神所吸引,往后余生,愿始終相守相伴。
█金橋煤礦 孟冉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