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春節前的最后一個節日——臘八節。農歷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泡臘八蒜,是家家戶戶必做的事情。
小時候,總盼著過年,那時候人的欲望不多,唯有嘴特別饞。每年臘八節家里若能熬出臘八粥那可是很稀罕的事情,從很早的印象中,總覺得“臘八粥”與“八寶粥”就是一個東西,所以臘八粥的材料嘛,似乎非得湊齊“八樣”才好。媽媽七拼八湊也湊不齊“八樣”,能有個三樣、五樣就很不錯了。沒關系,臘八粥的關鍵意義在于——要過年啦!
臘八節比較容易做到的還是泡臘八蒜。臘八這一天,大人小孩要一起剝許多蒜,蒜瓣去皮,洗凈晾干,裝入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里,倒入事先買好的醋,再把瓶口封嚴實。接下來的日子,大人似乎把它忘掉了,小孩子卻會天天跑過去看兩眼,不知啥時候,里面的蒜瓣就慢慢變綠了,年味兒也就越來越濃了。那望眼欲穿的湛青翠綠,讓人聯想起伴著蒜辣醋香的熱騰騰香噴噴的剛出鍋的餃子,那汩汩而出的口水啊簡直要一直咽個飽。
關于臘八粥的傳說,我也是打小兒聽來的,記得好像是說有那么老兩口,兒子懶惰,平素游手好閑,坐吃山空,爹娘屢勸無效,眼看到了臘月初八,家里斷炊了,一家人饑腸難熬,相對發愁,他娘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壇壇罐罐,將能找到的剩粒遺粉統統入鍋,煮了一小鍋糊粥。兒子由此深深觸動,于是狠下決心痛改前非,勤奮勞作,孝順爹娘。代代相傳的習俗定然有它的深意,想必也是教育后代,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所以,臘八粥的真正意義應該就是警示勤儉持家,祈盼五谷豐登吧。
老濟寧人過臘八節還有“黃苗菜(黃葉菜)燉豆腐”的吃法和“接外孫”的習俗。黃苗菜,發音似乎是這么發,不知道“苗”究竟是哪個字,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黃苗菜(黃葉菜)燉豆腐”就是白菜燉豆腐。以前冬天除了白菜蘿卜沒啥菜可吃,老百姓說“白菜豆腐保平安”也可以看作一種自我解嘲吧。白菜燉豆腐,是那時能吃到的最普遍的冬日美食,若能放一點點蝦皮,那才叫一個美呢!而其中富含的VC、纖維素和豆蛋白,卻的的確確不會吃出如今的種種“富貴病”來,還真的非常有益于身體健康。“接外孫”的習俗,源自于“臘八”的諧音“拉把”,也就是“拉一把”的意思,姥娘家接外孫,幫著嫁出去的閨女拉一把,在生活條件普遍不太好的年代,常常掛在老年人嘴邊上的一句玩笑話“究竟是里孫親,還是外孫親”更顯得親情珍貴憐愛濃濃了。
■安居煤礦 張鋒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