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央視《典籍里的中國》這部佳作,讓我們從國寶的故事中了解中國悠久的人文歷史。每一部典籍,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智慧,讓精神的血脈延綿至今。節目以影視化的方式,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源起、流轉的故事,實現跨越千年時空的“古今對話”。
“我們為什么要寫史?因為我們要述往事,以觀成敗,鑒得失,明是非;我們為什么要讀史?因為我們要在血脈和文脈傳承中,找到個人、民族的根與魂!”每一期看完都是哽咽著眼含熱淚。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論語》作為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節目通過今人與古圣先賢之間跨時空對話,讓晦澀難懂的古體文字變得朗朗上口,活靈活現,呈現出孔子的仁政精神與思想,也展示了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風骨性格與仁德智慧。
“陳蔡絕糧”的故事與時偕行,蕩氣回腸。孔子與眾弟子游歷列國途中,于陳蔡之間,絕糧七日。孔子感慨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眾弟子誓與夫子共苦,一碗薄粥,眾人分食,追尋大道,雖苦猶甜!這是夢想的堅定,追尋大道的苦、患難真情的甜,就在這一碗薄粥里,就在半條被子里,就在半截皮帶里,就在一只魚鉤里,就在爬雪山、過草地,披荊斬棘的征程里。一個人的骨氣在大道中蝶變升華,一個群體的骨氣在大道中走向偉大勝利,一個民族的骨氣在大道中釋放出磅礴力量。
少時不喜歡歷史,覺得歷史就是一個個時間軸上的枯燥的事件。卻不知道這些歷史事件中的先人們用他們波瀾壯闊的人生為后人譜寫出了怎樣絢爛的文明,給予我們啟發,指引我們前行!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是終身的過程。應該不斷留心向他人學習,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知識技能需要在工作中才能創造價值,做人做事在實踐中才能體會到人生的智慧。
洙泗之間,杏壇之上,講習不輟,弦歌不輟。一場“杏壇講學”穿越時空,于書聲瑯瑯中,澎湃著“我們正年輕”啟迪今天,寓意深遠。讓我們一起感受經典,與古代圣賢對話,一起跨時空交流,經典力量汩汩而來,文化能量噴薄而出。
■安居煤礦 孔杰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