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報》2018年4月16日 煤炭版:
《煤礦一線人才短缺困局如何破?》
詳見:
http://paper.people.com.cn/zgnyb/html/2018-04/16/content_1848936.htm
煤礦一線人才短缺困局如何破?
本報記者 別凡 《中國能源報》(2018年04月16日 第 15 版)
編者按 人才是第一資源、第一生產力。但是近年來,煤礦一線卻面臨著嚴峻的人才短缺困境。2016年下半年以來,雖然煤炭行業形勢有所好轉,但一線人才短缺問題并未得到太多改善。一方面,人才短缺阻礙著煤炭行業發展;另一方面,煤炭行業前景不明又降低了對人才的吸引力。業內人士指出,這一問題如不解決,必將陷入惡性循環,成為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攔路虎”。煤礦一線人才短缺到了何種程度?由哪些原因造成?如何破解?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
日前,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集團啟動2018年校園招聘,計劃接收400名應屆畢業生,短短一個月內,報名人數就高達5846人,經嚴格審核,共有2832人符合條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煤企都如此受青睞,尤其是南方一些煤礦的一線采掘,人才短缺已嚴重影響到企業的發展。
“因為缺人,我們很多煤礦已經是在苦苦掙扎!”四川某煤礦負責人王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地說。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日前也公開表示,人才流失與采掘一線招工接替問題凸顯已經成為當前煤炭行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一方面,煤礦現代化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質員工,而近幾年煤企人才流失嚴重,煤炭院校采礦專業招生卻很難;另一方面,煤礦存在大量富余人員的同時,部分煤礦一線職工年齡偏大,招工難,職工新老接替問題突出。
部分南方煤礦一個人都招不到
“很多年前,礦上對一線采掘工人的年齡要求是在20—30歲之間。后來,逐步放寬到35歲,現在,40歲也可以了。”福建能源集團礦工張強告訴本報記者。
40歲還不是煤礦招聘采掘一線職工年齡的最大值。
據王興介紹,其所在煤礦已將一線采掘工人年齡放寬至48歲。“每天開早班會,一眼望去,都是花白的頭發。”
為了招到采掘工人,王興所在煤炭集團專門成立了招工組,“我們幾乎參加了所有能參加的招聘會,幾乎走遍了煤礦所在地在所有村落。”王興表示,今年,他們礦共招到20多人,在集團所屬礦里算是最多的,而有的礦,連一個人都沒招到。“事實上,我們礦的報名人數是超過100人的,但其中很多人實在是年齡太大了。”
而“留不住人”的問題并不比“招不來人”好多少。
據王興介紹,其所在煤礦一線采掘人員流失嚴重,采煤三隊一度從132人減到82人,掘進一隊從154人減到71人,很多班組只剩下五六個人。
不僅是南方的煤礦,產煤大省山西的很多煤礦也存在類似情況。
記者獲得的一份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本部職工73513人,從事“采、掘、開”一線工作人員僅有7048人,占職工總數的9.6%;40歲以上2505人,占“采、掘、開”一線人員總數的35.5%。
西山煤電杜兒坪礦掘進一隊副隊長董林認為,當前,全國煤炭企業普遍存在人員總量過剩與結構性短缺的矛盾,特別是井下一線“采、掘、開”技術人員極度短缺,且人員年齡結構普遍老化。
煤礦一線人才短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畢業生到南方礦井更成了鳳毛麟角。
“幾乎沒有大學生會到我們這邊的采掘一線工作。”張強說,“大學生到礦上工作,可享受股長級待遇。但即便如此,還是鮮有正規大學專業學生應聘。”
據記者了解,大學生應聘到煤礦企業之后,一般都會先下井體驗工作,然后再確定工作具體內容。
“現在已經變成走形式了,幾乎沒有。”張強說。
中國礦業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該校就業情況看,2012年煤炭“黃金十年”結束之后,該校學生在煤企就業人數較之前有明顯下降。
對此,該負責人解釋,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煤炭行業產能過剩,效益走低,提供的薪酬待遇隨之下降,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是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煤企兼并重組動作頻頻,煤礦本身的需求也減少了。“神華自2014年開始來我們學校的招聘少了,今年有起色,但總體還是比較少。”
“我們學校的采礦業是優勢學科,所以鼓勵相關專業學生應聘到煤企,但最近兩三年,學生對煤企的興趣明顯下降。中建、中鐵等大型企業也有相關業務,而且效益不錯,一些與煤炭相關專業的學生也會選擇這些企業。”上述負責人表示。
不過,在部分現代化煤礦,一線人才問題并不突出。神東集團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神東集團煤礦科技化、現代化程度高,工作條件好,逐步實現井下無人采煤,在工作方式上已經徹底改變了以往又臟又累的形象,所以,非常受專業人員青睞,招得來人、留得住人。
一線采掘作業性價比過低
煤礦一線難招人,是否因為工資太低?
據王興介紹,2013年至2016年上半年,煤炭行業陷入低谷,該礦一線工人月薪雖然平均預算為6000元,但是實際只有2000元左右。隨著煤市復蘇,煤價上漲,一線工人的工資也開始大幅上漲。今年以來,采掘工人的月薪平均為7000多元,還有很多超過1萬元的。
張強所在煤礦平均工資類似,“我們這里采掘一線月薪沒有低于3000元的。”
但是,在董林看來,福利待遇不高仍是導致煤礦一線工人匱乏的主因。他認為,井下工作環境艱苦惡劣,職工精神壓力大,勞動強度大,工資收入性價比太低。
張強表示,南方煤礦與北方煤礦在先天條件上有著“天壤之別”。南方煤礦煤層賦存條件差、礦井小,很多北方煤礦普遍適用的大型綜采設備在南方煤礦根本無法使用,很多煤礦都只能使用手工炮采,不僅又臟又累,而且危險。
張強認為,南方煤礦采掘一線的工作環境差,主要是體力活,而且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普通勞動者都很難適應,更別提大學生了。
“有時我自己都會覺得,像礦業大學這樣的正規院校大學生,來我們這樣的礦是一種浪費。”
與張強所在的炮采煤礦不同,王興工作的煤礦雖屬于薄煤層,但已經研發并投用了極薄煤層綜采設備,實現了全機械化。
但這仍很難將人吸引到采掘一線。
“我們的礦井煤層很薄,基本在25—35厘米,即使加上洗選工序,考慮到成本,開采高度也不超過 80厘米。工人在井下根本直不起腰。”王興介紹,“另一個原因就是煤炭行業前景不明。雖然煤炭行業目前形勢轉好,煤企盈利水平上升,但在國家能源逐步向清潔、低碳方向轉型的大背景下,煤炭行業在很多人看來是‘夕陽產業’,社會普遍對煤炭行業的未來不是特別看好。”
此外,董林認為,在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下,目前80后、90后青年多為獨生子女,愿去井下一線工作的人越來越少,特別是相對吃苦耐勞的適齡“農合工”幾乎沒有。而且,受近年來煤炭市場效益大幅下降和上級相關要求影響,煤炭企業普遍“只出不進”,不再新招職工,各工種技術人才,特別是井下一線技術人員斷檔嚴重。
記者注意到,2017年,山西省就出臺規定,確定山西在未來5年內,國有煤礦原則上一律不新招聘普通礦工,而是從現有人員中進行調劑。
而在濟寧礦業集團相關負責人看來,煤礦招工難是相對的,“主觀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這幾年年輕人去一線的少了,但總體而言我們不缺人,畢業生都爭先恐后往這里擠,典型的市屬國企特色。”該負責人認為,這一方面與該集團積極落實機械化減人、自動化換人,大大提高了一線作業環境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地域思想有關。“南方人思想比較解放,可能更愿自己創業而不是拿固定工資,而北方人,尤其是我們集團所處的山東省,人們更傾向于在家門口工作。”
提升行業發展質量是關鍵
“缺人已經成為制約南方煤礦生存發展的第一難題。”王興直言。
記者了解到,雖然采掘一線工人少,但王興所在礦因煤種特別好,低灰、低磷、高熱量,是優質的冶金煤,武鋼、鞍鋼、湘鋼等大型鋼鐵企業都用該礦產出的煤,價格最高時可以賣到1700元/噸,即使現在也可以賣到1300元/噸。
但因為職工缺口達30%,該礦只能由原來的雙班生產改為單班生產,并且每個工人每月只能休息一天。
“需求大,生產力有限,我們的礦工都是憑著一股子精神在工作,都是英雄!”王興感慨。
業內人士表示,煤炭行業人才大量流失有行業自身原因,也有社會偏見,還有涉及煤炭作為不可再生能源該如何開發利用的深層次問題。但目前來看,煤炭行業內的單位不僅要“情感留人、待遇留人”,還要塑造良好的行業形象,通過改善勞動條件來改變人們心目中長期以來形成的“煤黑子”形象。
董林建議,國家應在工資收入、福利待遇、技能培訓、療休養、退休、養老等多方面給予煤礦職工更多政策支持,形成導向,幫助企業進一步加強煤炭一線職工梯隊建設,促進煤炭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潞安集團漳村煤礦職工牛小科表示,煤炭企業要為優秀技術工人搭建平臺,讓人才有為有位。
重慶能源集團相關負責人認為,國有煤礦應該發揮自身優勢留住一線人才。首先,要培養安全環境上的優勢,通過裝備更新、技術更新,改造安全生產環境,讓職工有安全感;同時,要培養勞動條件上的優勢,推行采掘機械化、運輸連續化、監控微機化等,依靠機器設備減輕勞動強度,讓職工有輕松感;此外,還要培養福利待遇上的優勢,讓煤礦工人的各種福利待遇得到增加,讓職工對煤礦有認同感;最后,還要培養人文關懷上的優勢,維護職工權益、尊重職工意見,讓他們有歸屬感。
同樣來自重慶能源集團的一線員工饒早耕則表示,對于煤礦工人自身而言,必須加強學習,破除僅憑“體力”掙錢的思維,才能適應新時代,成為合格的產業工人。
值得欣慰的是,日前,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下稱《意見》)。據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解讀,《意見》第一次把提高技術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的高度,抓住了技術工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將促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技術工人。
而在姜智敏看來,提升煤炭行業發展質量是解決人才問題的根本。他認為,應推動煤炭行業“知識型+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適應煤炭開采智能化、煤炭利用清潔化、企業管理信息化的需要,加快培養一批高層次科技研發人才、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培養一批面向行業需求的煤機裝備制造業、煤炭深加工、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金融業行業緊缺的工程技術類人才,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隊伍,形成推動現代化煤炭經濟體系建設的新動力。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中王興、張強為化名)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