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濟寧能源發展集團聚焦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爭先進位發展目標,克服行業調整步伐加快、安全環保約束加強、煤礦生產受限等不利因素影響,向港航物流貿易要增量,向節支降耗要效益,完成商品煤銷售465萬噸,港口吞吐量734萬噸。實現營業收入95.8億元,同比增幅84.44%;實現利潤7.46億元,同比增幅85.89%;實現利稅13.21億元,同比增幅55.89%。
產業體系完善取得新突破。濟寧能源發展集團不斷優化煤電產業鏈,與陜西地礦集團合資設立公司,夯實濟寧能源西部發展戰略。與中煤水文局合資成立礦產資源開發公司,實現煤電產業與資源勘探、新能源開發協同并進。延伸港航物流產業鏈,積極對接“中字頭”“國字號”企業,招大引強延伸產業鏈條,先后引進中交疏浚、鄒縣電廠等行業頭部企業,聚集優質產業資源,推動產業協同發展。與北京交通大學合作組建全國首個內河港航經濟研究院,打造港航物流強市專家智庫。完善精密制造產業鏈,以新項目賦能老園區,建設精密鑄造項目,7月份一期工程將建成投產,為園區及全市制造業企業提供配套,形成“精密鑄造-機械加工-液壓閥制造”產業鏈。
示范工程爭創取得新成效。梁山港聚焦綠色化、智能化、標準化、現代化示范港口建設,智慧化港口新基建項目擬列入國家交通部“十四五”規劃。山東京杭多式聯運物流項目被列為全國“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典型案例”。山東京杭多式聯運物流項目、智慧港航大數據平臺兩個項目列入山東省“十四五”規劃,同時山東京杭多式聯運物流項目列入國家能源行業“十四五”規劃。
“港貿船產”協同構建新業態。全面構建物流貿易龍頭帶動,港口運營、船舶運輸等產業協同發展新業態,打造濟寧港航核心競爭力。組建大物貿平臺,再造物貿業務流程,開辟集裝箱公鐵聯運、海河聯運等物流貿易新渠道,形成“礦、路、港、船、廠”五端暢通的大宗物資供應體系。依托港口布局產業,培育“前港后廠”模式臨港產業園,推進港產城一體化融合發展。梁山鋼鐵物流加工基地項目開工建設,年底具備100萬噸/年鋼材加工能力,年可實現銷售收入80億元。龍拱港集裝箱多式聯運項目開工建設,打造集倉儲、加工、貿易于一體,江北內河智慧化標準最高的集裝箱多式聯運示范園。
智能化信息化升級樹立新標桿。先后投資5.1億元用于煤礦智能化裝備升級改造及子系統完善,累計建成智能化開采工作面25個,煤礦大型機臺和主要系統實現少人化、無人化作業,累計減員1000余人。投資5000余萬元率先完成陽城煤電、運河煤礦等8家煤礦智能化礦山綜合管控平臺建設,智能化礦山平臺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建成魯西南首家財務共享大數據中心,財務共享系統實現整體上線運行,為集團公司構建財務智慧大腦。建設濟寧港航智慧大數據平臺,7月底智慧港航運營中心上線試運行,可實現港口、航道、船舶、貨物、上下游客戶等資源共享、信息互聯互通,為建立濟寧大宗物資交易中心奠定基礎。
多元化融資開辟新渠道。積極與金融機構對接,完成了濟寧市首例供應鏈票據融資業務,4家企業入選山東省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首批白名單。成功發行5億元公司債券,提升了企業在債券一級市場影響力。組建全市首個國有供應鏈金融平臺—山東匯融物鏈發展有限公司,致力于解決全市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山東京杭多式聯運項目獲恒豐銀行20億元授信支持,為集團發展提供充足資金支持。啟動上市企業培育計劃,在港航、制造業板塊優選4戶種子企業,同步開展上市準備工作,已完成盡職調查開展定期輔導,力爭2023年前完成1-2家企業主板上市。
重點項目建設呈現新局面。組建19個專班,對107項年度重點工作實施掛圖作戰,16個優質項目建設壓茬進行、平行推進,累計完成投資4.02億元,形成齊頭并進之勢。躍進港等3家港口升級改造項目有序開展堆場場地硬化,9月底實現“堆場車間化、抑塵極限化、噴淋智能化、車輛清潔化”。京杭運河航道養護項目完成河道開挖6.3萬余立方,年底前可實現2000噸級船舶直達梁山,解決貨物運輸“卡脖子”問題。在汶上循環經濟園區啟動陽城煤礦技改項目,新增優質產能90萬噸,為本部衰老礦井提供接續。年產新型建材30萬立方的加氣混凝土板材項目開工,構建了“煤-電-建”產業新鏈條。與世界500強企業中建集團旗下中建環能開展戰略合作,投資1億多元建設煤礦高鹽水治理系統,全力以赴爭創全市煤礦高鹽水治理標桿工程,堅決保障南水北調工程“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大眾報業 記者 呂光社 通訊員 張善斌 時培立
(2021年7月22日刊發)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