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更替,歲月鎏金。2021年,在濟寧市委、市政府、市國資委的堅強領導下,濟寧能源人攻堅克難、守正創新,以打造“國內一流綜合能源集團”和“大宗物資供應鏈服務商”為目標,大力實施“一體兩翼、雙輪驅動+園區經濟”戰略,煤電、港航物流、高端制造、現代服務四大板塊全面發展、多點突破,以豐碩成果交上一份高質量發展的優異答卷。
2021年,濟寧能源實現銷售收入289.6億元,利潤21.6億元,利稅36.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5%、192%、109%,位列中國煤炭企業50強第36位,中國能源500強第175位,主體信用等級AA+,各項指標實現了年增長翻番的跨越式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山東京杭多式聯運物流項目獲評全國“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典型案例”,列入國家能源行業“十四五”規劃、山東省“十四五”規劃;
龍拱港集裝箱多式聯運碼頭項目、鐵路專用線項目列入省重點建設項目;
江北最大的內河港——梁山港正式通航;
梁山物流園區列入山東煤炭應急儲備基地;
建成魯西南首家財務共享大數據中心,實現13個系統整體上線運行;
濟寧能源榮獲“山東省文明單位”“2021山東社會責任企業”“濟寧市攻堅克難先進集體”“綜合考核先進單位”等稱號。
蓄勢聚能 助推轉型升級
步調一致、實干篤行。濟寧能源大力弘揚“嚴、真、細、實、快”的工作作風,以“講客觀就是對抗命令,找理由就是逃避責任,講條件就是缺乏能力”的責任擔當,各項工作說了算、定了干、按期完。
煤電主業提檔升級。濟寧能源率先建成8家煤礦智能化礦山綜合管控平臺,大力推廣110采煤工法,43個智能化開采工作面,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項目119項,累計減員1000余人。建成一級安全生產標準化礦井8對,5家煤礦企業通過國家、省級綠色礦山驗收。建成省內首家煤礦“膜濃縮+蒸發結晶”高鹽水治理項目。陽城技改項目新增優質產能90萬噸,陽城電廠背壓機組升級改造全面展開,30萬立方米加氣混凝土板材項目投產后新增產值過億元,進一步拉長加粗了煤電產業鏈條,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創新之路。
港航物貿強勢突起。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依托內河航運,把濟寧打造成全省對內陸和國際開放橋頭堡”的要求,港航集團自成立以來,加快資源整合和標準化建設步伐,累計開通內河航線60余條,完成港航工程處轉企接收,形成港口吞吐能力3300萬噸,船舶運力270萬載重噸。通過資源整合,形成“港、貿、船、產、建、融”全產業鏈發展格局。2021年,港航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84億元,同比增長142%;完成水路貨運量971.77萬噸,同比增長73%,助力濟寧港一躍成為山東吞吐量最大的內河港口。同步推進12個重點產業項目建設,2021年完成投資13億元,同比增加81%。江北最大內河港口梁山港去年4月9日全面通航,實現公鐵水多式聯運。龍拱港集裝箱多式聯運碼頭項目、鐵路專用線項目列入省重點建設項目;成立大物貿事業部,引導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向平臺聚集,著力打造濟寧大宗貨物交易中心。按照“前港后園”模式,開工建設龍拱港集裝箱多式聯運園區、梁山鋼鐵物流加工基地,謀劃新能源船舶修造基地、集裝箱加工制造基地等一批港產融合發展示范工程,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三鏈”協同發展。
做強做大高端制造產業。濟寧能源聚焦“231”產業集群培育,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加速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應用。高標準建設艾坦姆高端流體控制閥項目、艾坦姆精密鑄造項目、信發高端液壓馬達項目,整合上下游產業,形成“精密精鑄-液壓件加工-流體閥制造”產業鏈。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孵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以數字賦能推進高端制造,年產值由5000萬元發展到6億元,以園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促進新舊動能轉換。艾坦姆公司先后榮獲“2021石油和化工行業百佳供應商”“山東省機械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艾坦姆精密鑄造項目獲評濟寧市“十佳產業項目”第四名。信發高端液壓馬達項目被列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海納科技公司被認定為山東省瞪羚企業、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
高效培育現代服務產業。金融、地產、商旅、培訓“四大引擎”釋放澎湃動能。組建濟寧市首個國有供應鏈金融平臺,完成濟寧市首例供應鏈票據3500萬元,完成山東省首筆內河港口電子倉單質押融資業務,完成融資租賃業務3.5億元;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先后完成10家權屬企業后勤物業托管,世紀東方大廈、美豪酒店創新現代生活新體驗,引領都市生活新風尚,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構建起與城市發展相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樹牢安全理念 夯實安全根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濟寧能源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著力打造“五自”安全管控模式,夯實企業安全之基,筑牢安全發展之路。
安全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濟寧能源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為本的理念,“沒有生命就沒有一切”的理念,“不安全不生產”的理念,“安全就是最大的政治、安全就是最大效益”的理念,扎實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開展安全管理“三個一”、掘進跟班寫實、提質提效活動;以常態化駐企監察與季度安全生產標準化檢查相結合,著力打造“廠礦自主,區隊自治,班組自管,員工自律,系統自控”的“五自”安全管控模式,真正做到“安全與效益發生矛盾時,安全生產的成本可以升,企業利潤可以降,礦井可以停,但不安全不生產的思想絕不能丟”,切實把安全生產工作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決定一切”的位置,構建起安全生產管理長效機制。
合資合作 壯大產業集群
融合創新,共享共贏。濟寧能源大力實施“進江聯海”合作戰略,主動對接中船貿易、山東港口集團、江蘇港口集團、湖北港口集團等先進企業。落地合作項目8個,加速制造業、物流貿易等臨港產業集聚。
引進中海油、華電國際、太陽紙業等戰略伙伴20余家,合眾連橫構建產業命運共同體。與德國蒂森再生資源公司開展合作交流,與陜西地礦集團合資開發蘆殿井田,與中煤水文局合資成立礦產資源開發公司。陽城煤礦技改項目新增優質產能90萬噸。引入陜西煤化、中國交建等世界500強企業4家,引進市外資金4.68億元;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8400萬元;成功發行5億元公司債券;山東京杭多式聯運項目獲恒豐銀行20億元授信支持,優選4戶種子企業,啟動“十強產業企業”上市培育計劃。濟寧能源2022年度戰略客戶懇談會成果豐碩,簽訂合同總金額達358.36億元。
改革創新 激發企業活力
濟寧能源堅持科技創新和資本運作雙輪驅動,形成“線上+線下、實體+金融、物流+貿易”融合發展新生態。
堅持科技創新驅動。2021年,開展重大課題揭榜懸賞,累計完成研發投入1.07億元,同比增加30.52%。建成魯西南首家財務共享大數據中心,實現60家企業上線運行。獲得專利322項,完成科技創新成果2470項,研發費用減免稅收1532.35萬元。開展標準化提升活動,明確52項專業的2273條工作標準,連續兩年建成全省“現代企業制度示范工程”企業。智慧物流交易平臺實現了港口、船舶在線監控。組建內河港航經濟研究院、煤礦安全生產技術研究中心等3個產業研究平臺,省市級科技創新平臺28個,獲得省級科技獎項123項。
高效推進三項制度改革。設計三軌制崗位發展序列與V型雙軌制薪酬發展模式相結合的薪酬分配體系。完善人才選、育、用、儲管理制度10余項,推行企業分類管理和崗位職級對應制度,打破人才交流壁壘,20名年輕同志通過競聘走上管理崗位。市場化引進行業領軍、專技人才263名,“80后”干部比重提高至30%,本科以上學歷占比82%。聚焦產學研深度融合,深化與北京交通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上海海事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引領企業創新發展。
黨建引領 凝聚磅礴力量
風雨洗征程,汗水鑄豐碑。濟寧能源著力構建“12345+一十百千萬”黨建工作模式,縱深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干部作風大整頓等系列活動,全力打造國企黨校紅色新引擎。
濟寧能源不斷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國有企業的競爭優勢、發展優勢,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黨委前置研究重大經營事項實現100%全覆蓋。高標準規劃設計的濟寧能源黨性教育基地建成投用。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濟寧能源始終牢記“為職工謀福利”的初心使命,積極構建“雙題同解 事理皆明”思政工作體系,弘揚“嚴、真、細、實、快”的工作作風,亮出職工滿意“成績單”。首批205項“我為職工辦實事”項目有序推進,落實企業年金、四六制作業、一線職工療休養、關心關愛退休職工等民生舉措429項。投資2600多萬元,為1784戶居民辦理房產證,解決上房10多年不能辦證的難題;打造“萬眾紅心”志愿服務品牌,常態化參與慈善公益活動,累計捐贈4143萬元。濟寧能源榮獲“山東省文明單位”“2021山東社會責任企業”“濟寧市攻堅克難先進集體”“綜合考核先進單位”稱號。
■濟寧日報 通訊員 張善斌 邵長坤
(2022年1月27日報道)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