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能源集團年產煤炭超千萬噸,每年礦山設備采購量高達十幾億元,完全可以養活一家礦山制造企業,但其子公司山東海納智能裝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納科技”)背靠國企這棵“大樹”,卻另尋新路,堅決走出“舒適區”勇闖市場,開拓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靠集團給的那些業務,過日子沒有問題,但那樣太安逸。我們要努力成長為制造業的排頭兵,成長為綠色礦山智能制造業的‘參天大樹’。”3月5日,海納科技黨總支書記、董事長朱凱信心滿滿地介紹。海納科技堅持科技創新,研發生產綠色礦山智能成套裝備,在全國設立了12個辦事處,主動開拓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國際市場,公司銷售收入連年快速增長,而來自集團的業務收入占比卻持續下降。目前,公司已從一家小型煤礦機械廠成長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23年5月,該公司進入新三板創新層。
在海納科技高端油缸數字化車間,300余臺自動化設備正同步運行,AGV運輸機器人穿梭其間。高壓變頻一體機、永磁滾筒一體機等智能輸送裝備生產線上,工人們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配線組裝作業。
“客戶剛剛下單了4套智能輸送成套裝備,淘汰老式的‘減速機+電機+軟啟動’控制方式,用‘智能變頻+永磁一體化驅動系統’為皮帶賦能。我們測算了下,改造后的傳動方式用電量較原來節省約15%,僅電費一項就能節省120萬元,每年可節約各類費用約240萬元。”海納科技研發帶頭人王華東介紹。
據介紹,海納科技緊緊圍繞打造“智能輸送系統”這根主線,傾力打造智能輸送成套裝備,自主研發生產變頻驅動裝置、變頻調速裝置和配套裝置,相比較傳統處理方式節能15%~20%。
“從小型煤礦機械廠到主營智能輸送成套裝備、激光增材再制造及制造、礦山綠色開采裝備、去煤泥化裝備和高端電液控閥等五大產業的高端設備制造商,‘破繭成蝶’的關鍵一招是創新驅動,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王華東介紹,海納科技在增強研發實力上下狠功夫,近兩年引進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即插即用研發人才達到了80人,還先后與山東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等高校和研發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建成山東省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省級研發平臺。
海納科技在科技研發上投入大量人力和資金,打造產品“銷售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探索一代”的良性循環,目前擁有300余種煤安證書、60余項專利,開拓國內大型能源集團戰略客戶23家;激光增材制造及再制造為山東省制造業單項冠軍,在全國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穩居前三位,并走向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國際市場。
來源丨大眾日報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