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濟寧市主動融入和服務交通強國、貿易強國、航運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緊抓內河航運上升省級戰略機遇,發揮京杭運河黃金水道優勢,做大做強港航物貿,深度挖掘產業資源,推進“航道網、港口網、物流網、產業網”四網合一,推動內河航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2024年1-8月份,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6643.6萬噸,同比增長45.6%;集裝箱吞吐量25.56萬標箱,同比增長97.7%,穩居山東省內河港口首位。
聚力持續優化頂層設計,“一體化”港航建設布局不斷完善
聚焦打造中國北方內河航運中心、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全國港產融合發展示范城市“一中心一樞紐一城市”總體目標,不沿江、不靠海的濟寧,作為京杭運河常年通航最北段的城市,常年通行各類船舶上萬艘,依托京杭運河“黃金水道”,已經成為內河航運的“絕對主力。”
強化政策引領
山東省出臺《加快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推動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建設,促進互聯互動和區域開放合作,引領推動濟寧內河航運提檔升級、全面振興。濟寧頒布施行《濟寧市大運河岸線保護管理條例》,這是全國首部針對大運河岸線保護管理的專門地方性法規,能夠有效支撐濟寧港航物流高質量發展和岸線資源保護管理。
“大運河岸線保護條例的實施,有效改善了大運河沿線水質和生態環境,現在水清了、魚多了。每逢假期,濟寧微山湖、南陽古鎮、獨山島景區都是人頭攢動。”微山縣交通運輸局局長馬強感慨道。
突出規劃引領
濟寧市全面啟動了《濟寧港總體規劃(2035年)》修編工作,堅持“港產融合、集約高效、有序開發、智慧綠色”,從濟寧港岸線資源、產業布局和城市空間布局實際出發,科學規劃了8大港區23個作業區,形成以主城港區為核心港區,微山港區、梁山港區為重要港區,嘉祥港區、金鄉港區、魚臺港區、汶上港區和鄒城港區為一般港區的總體格局。聚力建設“一干(雙線)十二支”高等級航道網,規劃航道47條,總里程達1100公里。
聚力加速完善港口功能,“多功能”港航建設基礎提檔升級
聚焦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完成京杭運河“三改二”、湖西航道(下級湖)改造工程,建成全省內河第一條二級航道,三級以上高等級航道增至360公里。微山船閘、韓莊船閘雙線運行,開工建設微山三線船閘工程,湖西航道(上級湖)、湖西白馬河航道、韓莊港等工程高效實施,加快推進洙水河航道、復興河航道等工程前期工作。
加速打造億噸級港口群
加快打造主城、梁山、微山3個億噸級港口群,龍拱港鐵路專用線建成通車,濟寧港碼頭功能優化提升試點入選全國港口功能優化提升交通強國專項試點項目,梁山港入選國家第四批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龍拱港入選全省多式聯運“一單制”試點工程。
聚力不斷開辟互聯互通新路徑,“綜合性”港航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全面融入新發展格局
圍繞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優化培育區域新質生產力。對接青島海關,龍拱港建成運營全省首個內河水路運輸類海關監管場所。從濟寧港出發,向西全面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向南直達“長江經濟帶”,向東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連接,向北溝通“環渤海經濟圈”,構建起“貫通東西、連接南北、通江達海”的全國性互聯互通大通道。
成功舉辦京杭運河(濟寧)港航經濟發展論壇,倡導15個運河沿線城市建立內河航運發展協作推進機制,發起中國發展內河新能源智能船舶共識(濟寧共識)。“我們聯合有關單位在濟寧鄒城打造了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于一體的內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可實現年產千噸級LNG、純電動新能源船舶240艘。”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強說。
聚力加快推廣應用智慧綠色技術,“智能化”港航建設成效初具規模
加快推動港口綠色化、航道網絡化、船舶智能化、數據資源化,“濟寧市多式聯運綠色低碳和近零碳港口試點”成功入選全國第一批綠色低碳交通強國建設專項試點。梁山港獲得全國內河港口首張“雙碳”認證,11家港口驛站入選全國水運系統服務船員陣地清單。
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
近日,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老舊營運船舶報更新有關政策。京杭運河首批新能源智能商品貨船在山東濟寧順利下水,標志著京杭運河航運進入電化時代。
濟寧市交通運輸局四級調研員彭佐軍介紹:“濟寧全市運營船舶有7000艘左右,大部分為柴油動力,船舶載重噸位小,亟需更新換代。這次新型智能商品船的下水,將有利于加快老舊船舶淘汰,減少京杭運河污染。”
今年以來,濟寧市交通運輸局把推動老舊船舶更新作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的重要內容,全面加強與發改、工業和信息化、生態環境等部門溝通銜接,確保到2028年底,淘汰1200艘15年以上老舊貨船。
來源丨今日頭條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