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京杭大運河通航的最北端的濟寧,自古以來是漕運的關鍵樞紐。去年,在大運河畔,一座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拔地而起,它是全國首個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于一體的綠色化、智能化、現代化、標準化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一組組電池取代燃油,成為船舶的動力源泉,至此,千年運河有了“綠色引擎”。
京杭大運河貫通濟寧251公里,自唐宋以來,濟寧始終是漕運的核心樞紐之一。在這條“黃金水道”上,常年運行船舶達10000多艘。傳統的內河船舶普遍以柴油為燃料,排放標準較低,污染較重,載重噸位也較小,船齡一般都在10年到15年以上,亟需升級換代。
在國家“雙碳”戰略的指導下,2022年10月,濟寧能源集團與中集集團、寧德時代、武漢理工大學聯手,打造全國首個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于一體的內河新能源船舶示范基地(以下簡稱“新能船業”),搶占內河新能源船舶發展的先機。一年后的2023年10月11日,基地建成投用。
該基地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術、新船型為核心,致力研發集綠色化、智能化、輕量化、大型化、模塊化于一體的內河標準船舶。目前,主打90米、67.6米和73米三種標準化船型。其中67.6米純電動力運輸船可充電可換電,滿載4000度電,續航最高可達300公里,是山東省內貨物水路運輸的最佳運輸工具。
據悉,實現批量生產后,基地年可建造1000噸—5000噸級內河船舶400艘,銷售收入可達33億元。
日前,新能船業自主研發生產的90米LNG(液化天然氣)動力船和67.6米純電動力船順利吉水。這是京杭大運河首批新能源智能商品船,標志著內河新能源船舶標準化、批量化生產的序幕正式拉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0米LNG動力集裝箱船,配備LNG動力包,可運載161個標準集裝箱,續航力高達2000公里,是京杭大運河運載量最大、實現批量化生產的新能源智能船舶。
新能船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聯合車間已全面實施智能化生產線的升級改造,打造成為了一個‘智能化’‘少人化’的自動化車間。”相較于傳統造船廠,新能船業能縮短將近一半的工期,降低大量時間成本,“一條船從生產到下水,一般需要3個月,最多4個月。”
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項目完全建成后,將具備年造新能源船舶400艘,修船100艘的生產能力。
千年運河,碧波激蕩。山東新能船業依托大運河充分發揮現代港航物流全產業鏈優勢,打造了我國內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的標桿工程,成為連接南北、通江達海、引領內河航運綠色發展的裝備制造牽引龍頭項目,帶動船舶鋰電、氫電、電力推進系統等臨港產業集聚發展,形成百億級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產業集群,助力濟寧產業發展的“含綠量”“含金量”雙提升。
來源丨山東商報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