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全國大局多做貢獻的關鍵時期,省內經濟大市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
運河,是濟寧文明的標識,也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牽引。11月5日,鳳凰網山東跟隨“通江達海 運‘濟’天下”網絡集中宣傳活動暨2024年全國網絡媒體濟寧行,近距離了解“運河之都”如何“再塑繁華”的奮斗故事。
不沿江、不靠海的濟寧,依托京杭運河“黃金水道”,上聯晉陜蒙能源基地,下聯長三角、珠三角等的物流大通道,如今每年可通行各類船舶上萬艘,貨物吞吐量正加速奔向億噸,成為內河航運的“絕對主力”。
隨著濟寧主動融入和服務交通強國、航運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緊抓內河航運黃金水道優勢,推進“航道網、港口網、物流網、產業網”四網合一,全力構建港產城融合發展新格局,歷史悠久的濟寧,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從文化自信邁向產業自信、發展自信——
一條運河,提振了濟寧跨越發展的信心,增強了爭先進位的后勁。
“黃金水道”再塑繁華
霜降過后秋色盡,草木搖落露凝霜,濟寧港航龍拱港仍是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自動化軌道吊升降騰挪裝卸集裝箱,無人集卡滿載集裝箱來回穿梭在港口和堆場之間,貨船、進港的火車和無人駕駛汽車往來不斷。
處于“瓦日鐵路-新兗鐵路-長江-京杭運河”三橫一縱的豐字型物流通道的中心點位置,龍拱港具備建設公鐵水多式聯運的天然地理條件。
濟寧在這里,整體規劃建設18個2000噸級泊位,2023年9月底已高標準建成10個泊位,可具備年吞吐量集裝箱80萬TEU,件雜貨100萬噸的能力。
在此前的9月9日,隨著中歐班列駛入龍拱港鐵路專用線集裝箱裝卸作業區,標志著龍拱港鐵路專用線開通運行,龍拱港公鐵水多式聯運正式啟動。
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催生了濟寧數百年的繁榮,并將濟寧的商業文明推向巔峰,“百物聚處,客商往來,南北通衢,不分晝夜”。
當輝煌與高光成為過往。新時代,這條千年之河將如何“再塑繁華”?
濟寧用行動給出了答案——保護、利用、開發,要讓這條“黃金水道”再現昔日榮光。
例如,濟寧依托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重要組成部分的河道總督署遺址,建設集保護、展示、研究、休閑、旅游于一體的河道總督署遺址公園;再比如,在古運河沿岸,濟寧通過對“一河兩岸、三街六巷、四館五點”的精心布局和建設,把“運河記憶”文化街區打造成展現“濟寧運河之都”的文化會客廳。
特別是,近年來,濟寧聚力持續優化頂層設計,持續放大“黃金水道”優勢,全力打造全國一流內河航運體系,“一體化”港航建設布局不斷完善,努力建設成為中國北方內河航運中心。
數據便是最好的行動說明——2020年5月,濟寧港航發展集團掛牌成立,拉開了濟寧港航產業大發展的序幕。2021年前三季度,濟寧港成為山東吞吐量最大的內河航運港,超越省內多個海港。
其后,濟寧港貨物吞吐量連年攀升,已由2022年的全省港口第5位升至第4位、三年穩居內河港口第1位,持續高于省內的濰坊、威海等沿海港口,并超越徐州等省外港口,港航經濟保持穩步快速發展。
2024年前三季度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7417.2萬噸,同比增長43.3%;集裝箱吞吐量29.83萬標箱,同比增長105.7%,均提前超額完成任務。
以龍拱港為代表,內河航運的探索實踐,給濟寧發展帶來新機遇。
“內河航運是濟寧經濟發展的突出優勢”,正式履新濟寧市委書記不足2天,溫金榮就奔赴龍拱港調研現代港航物流產業工作,提到要加力提速內河航運和多式聯運發展,盡快實現“億噸大港、百萬標箱”目標。
事實上,對于運河的開發利用,濟寧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按照“以港聚產、以產興城、以港聚產、以產興城”的發展理念,濟寧大力推進重要港口建設、航道升級改造、公鐵水聯運發展,全力打造大運河上“黃金坐標”,推動濟寧港由裝卸港向貿易港、物流港轉型,構建“港貿船產建融”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如今,隨著龍拱港公鐵水多式聯運啟動、大運河“濟蘇綠色穿巴”實現首航,梁山煤鋼物流園區、鄒城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等6個臨港百億園區已進入規劃建設,千年運河“再塑繁華”的步伐勢必進一步加快。
完善流通“濟寧實踐”
全面跨入全省第一方陣、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市,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沒有捷徑,唯有實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流通體制建設成果豐碩,國家骨干流通網絡日益健全,流通領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步伐加快,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環境進一步完善。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流通體制”。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濟寧依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商貿城市,史籍稱濟寧為“南控江淮,北接京畿”。
當前,借助內河航運的發展,京杭運河這條“黃金水道”進一步完善了濟寧的商品和要素流通,為暢通國內統一大市場、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貢獻了濟寧力量。
糧食是每個人生活的必需物,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實現糧食增產提質,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
作為山東經濟大市、農業大市,濟寧助力山東建設高水平“齊魯糧倉”,從守好“大國糧倉”做起。
“糧堆內布設了200多個測溫探頭,可以感知糧溫變化”,作為山東省重點項目,濟寧江北現代糧食物流園承擔著國家“科技儲糧”的重任。
該園對庫區全面實施智能化管理,推行倉房24小時溫度監測、“內環流+智能通風”控溫、倉房薄膜密閉隔熱改造等綠色儲糧技術,減少因溫度變化而導致的糧食品質劣變帶來的損耗,儲備糧科技儲糧覆蓋率100%,糧食宜存率達到100%,綜合損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內。
“守好”才能“走好”。在做好科學儲糧的同時,江北現代糧食物流園借助區位優勢積極融入“北糧南運”大通道,構建全產業鏈糧食產業體系,推動形成“大糧食”“大產業”“大流通”“大市場”的新發展格局。
“黃金水道”的價值不只是商品流通。得益于近年來數字強市建設,濟寧內河航運為區域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典型成果即濟寧能源融匯物產在今年初整合“港貿船產建融”優質資源,打造集大宗商品交易、綜合物流承運、港口生產作業、供應鏈金融于一體的一體化產業互聯網平臺——“融匯數易”平臺。
該平臺可為客戶24小時免費開放,客戶通過APP一鍵下單,即可在線上實現買貨賣貨、找車找船,讓數據多“跑路”,客戶“零”跑腿,“喝著茶,做貿易”成為現實。
目前,融匯數易平臺已經在濟寧能源集團貿易、物流和港口企業全面上線,實現港口周度吞吐量達到100萬噸,周度發運量160萬噸,匯聚船舶資源4200多艘。
“從漕運興盛,到復興運河”,正如濟寧能源發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廣宇所述,“歷史上的濟寧并不是一座與生俱來的資源型城市,而是一座因運河而興的商貿城市,如果我們依托大運河發展港航物流,就是要通過‘強港航、暢物流、興產業’,發展億噸大港口,發展億噸大物流,打造千億大產業,最終的落腳地,還是千億大產業”。
“產業自信”行穩致遠
由河而興,向河而行。一條河,加碼了濟寧發展的深度,讓這座城市在高質量的航道中奮力起航。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當前,濟寧正加快培育現代航運綜合服務體系,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8月22日,隨著滑道慢慢地推送,京杭運河首批新能源智能商品船在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順利下水,正式開啟了內河新能源船舶批量化生產的序幕。
發展港航產業,離不開核心“動力”——行駛在運河上的船。
濟寧位于京杭運河通航的最北端,內河常年運行船舶達1萬多艘。但是傳統的內河船舶大都以柴油為燃料,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為推進船舶制造業向綠色智能化轉型,濟寧加快布局“氣化運河”“電化運河”的新賽道,在鄒城白馬河畔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將其打造成全國首個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于一體的內河新能源船舶示范基地。
隨著新能源智能商品船下水,濟寧內河航運的發展也將進入更綠色、更智能的階段。
跳出內河航運看濟寧,從港口貿易到新能源船舶制造再到后續的港產城融合,內河航運的持續突破,形成了一批競爭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產業集群,為濟寧“制造強市”、新質生產力等高質量發展做出了貢獻。
作為內陸城市,特別是在省內城市加速趕超的當下,濟寧如何爭先進位,“爭一流”?考驗著濟寧決策者的智慧和膽識。
歷史悠久的濟寧,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從文化自信邁向產業自信、發展自信——濟寧結合自身實際,將制造強市列為“首位戰略”,發力工業經濟頭號工程,強力推動新型工業化建設,努力推進資源型城市新型工業化的濟寧實踐。
于是,外界看到,濟寧相繼實施新一輪工業技改三年行動、健全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創新實行駐企服務專員機制、深入推進數實融合等行動,建立了攀登目標、實施項目、創新創優、企業上市、共鏈協作和問題訴求“六個清單”推進機制,在制造強市上不斷發力。
如今,濟寧制造強市積厚成勢,高端裝備、高端化工等產業優勢產業不斷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產業等新興產業強力突破,并超前布局未來健康、未來材料等未來產業,全面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
制造強市戰略的穩步向前,讓濟寧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掌握了有利條件,在推動相關產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時更加從容,這才有后面“重塑榮光”的高光時刻。
可以這樣理解,在做大做強制造業思路的推動下,濟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得到培養,競爭優勢得到進一步鍛造,這為濟寧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因為這些產業突破,讓濟寧在內河航運綠色、智慧發展領域走在前列,內河航運的突破又助力濟寧有更廣闊的發展未來。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
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發展態勢,干勁十足的濟寧,并沒有坐等政策紅利,而是耐下性子主動轉型,全心全意謀發展,大運河濟寧段變得“美起來”“活起來”便是最直接的說明。
如今,在濟寧各個港口,一艘艘綠色新能源船舶沿河而下,滿載的集裝箱貨船絡繹不絕,智慧化港口不斷釋放出新的活力,運河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也成為中華文明的傳承之河、生機勃勃的生態之河、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
來源丨鳳凰網山東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