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錨了,起錨了!”近日,隨著山東濟寧“港航潤楊6020”船長段義超的一聲吆喝,這艘載著70多個標準集裝箱的貨船緩緩駛離龍拱港,約10分鐘后駛入了京杭大運河濟寧段的主航道。這艘貨船將一路南下,經過6天左右的航行時間,途徑徐州、宿遷等港城,最終抵達江蘇常州。
內河航運的成本是鐵路的三分之一、公路的七分之一。京杭運河濟寧段主航道251公里,占京杭運河通航里程的25%。
近年來,素有“運河之都”美譽的山東濟寧充分發揮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優勢,以水為媒,借水而興,大力發展內河現代港航物流產業,全力打造中國北方內河航運中心,梁山港、龍拱港……一個個內河港口拔地而起,河上運輸繁忙,“運河之都”再塑繁華。
綠色智能化是這些內河港口最閃亮的標簽。在龍拱港,一個集裝箱從堆場通過無人機卡運輸到碼頭前沿,再借助遠程無人操控,兩分鐘就可準確運送到貨船上。“這是全國首家實現全流程自動化的內河集裝箱港口,也是第一家常態化運行無人智能水平運輸的內河港口。”龍拱港科技信息中心技術員高文生說。
打小跟隨父親在大運河中跑運輸的段義寶告訴記者,從前跑船,從濟寧沿著大運河到長江要過13道船閘,每過一道至少要等三四天,一個單趟全程跑下來最快也要半個月。“現在7天700公里直達上海,我船上的這些集裝箱經轉運后由江出海,最終會運到越南。”段義寶介紹。
“這些年,在運河上開的船越來越大,從載重不到100噸,到1000噸、2000噸,航程也越來越遠嘍……”常年在運河上來往的“船三代”楊永軍說。
據濟寧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謝艷震介紹,目前京杭大運河縱貫濟寧251公里,全市水運通航里程1100公里,內河船舶1萬余艘,通航里程和運力在京杭大運河13個港城中居第1位,2000噸級船舶、萬噸級船隊可從濟寧通江達海,這里已成為“北煤南運、南貨北調、集裝箱運輸”的大型航運物資集散地。
近年來,濟寧深化改革,深挖釋放全市港航資源潛能,聚力打造中國北方內河航運中心、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全國港產融合發展示范城市“一中心一樞紐一城市”總體目標,推動傳統內河港口向開放港口轉變、散貨運輸向集裝箱運輸轉變、傳統船舶向新能源船舶轉變、物流輻射區域由濟寧向周邊省市轉變。
記者在一段白馬河航道施工現場看到,大型機械正進行緊張施工。改造完成后,剛剛落戶魚臺縣的萊賽爾纖維項目所需的原料,可經京杭大運河、白馬河直達企業碼頭,實現項目原料全流程水路運輸。
整治改造運河河道,提檔升級現代化港口等基礎設施……近年來,濟寧先后完成了京杭運河“三改二”、湖西航道(下級湖)改造工程,建成全省內河第一條二級航道,三級以上高等級航道增至360公里。
今年1月至9月,濟寧港貨物吞吐量7417.2萬噸、同比增長43.3%,集裝箱吞吐量29.83萬標箱、同比增長105.7%,穩居山東省內河港口首位。
“我們正在加快建設主城、梁山、微山3個億噸級港口群,依托大運河發展港航物流,建設億噸大港口,發展億噸大物流,打造千億大產業。”濟寧能源發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廣宇說,濟寧正大力開拓煤炭、礦建材料、鋼材等物流市場,拓展集裝箱航線,目前已開通濟寧至武漢、上海等集裝箱航線27條,通達南京港、寧波港等50多個港口,物流貿易覆蓋150多個城市、16個國家,在山東率先實現河江海聯運。
一艘艘現代化船舶沿河而下,一座座高聳的龍門吊高效運轉……濟寧這座不沿江、不靠海的城市,在新時代實現了通江達海、運“濟”天下。
來源丨工人日報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