殫精竭慮謀生產 團結實干創一流
——記濟礦集團2015年勞動模范義橋煤礦徐衍民
人物小檔案:徐衍民,男,中共黨員,1990年1月參加工作,從一名普通掘進工干起,先后擔任班組長、副區長、支部書記,2012年擔任義橋煤礦掘一工區區長至今。
扎根煤海獻青春,為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2015年8月份,工區在4306軌道順槽拆卸綜掘機轉至3303面軌道順槽施工。第一次拆卸綜掘機、第一次獨立安裝綜掘機,無疑是一場充滿未知和遐想的挑戰。他一邊聯系廠家探討拆裝技術,一邊下井跟班摸索總結拆裝經驗。從8月8日,退機開始到20日試機生產,歷時12天,他加班加點作業,有時,一天下井二三次,在他和工友們的共同努力下,綜掘機提前一周進行了生產,為該工作面生產接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打造“和諧文化”建設,為安全生產添光加彩
“150多名職工是我們的兄弟,絕不能讓他們吃虧受窩囊”,他經常這樣說,也是這樣一步一步的踐行自己的諾言。他始終認為只有給職工創造一個寬松、舒心的和諧環境,讓職工帶著好心情才能干出標準活、漂亮活,他更堅信只有愉悅的心情才能催生出最大的活力。多年來,他深知掘進工人的苦與累,并結合多年的管理經驗摸索出一套“以和諧促生產”的管理模式。對工區安全管理抓牢一個“誠”字,凡是工人反應的問題和意見要誠心接受,對班組長管理突出一個“嚴”字,嚴禁出現亂劃分、人情分現象,保證公平、公正、公開,對職工管理要做好一個“暖”字,傾聽職工心聲,掌握職工的思想變化,做到以情暖人,以情感人。
多年來,他高度重視困難職工的幫扶工作,工區職工及家人患病時,他總是帶頭捐款,僅2015年,工區分別對困難職工曹井先、趙玉春就捐款一萬多元,他自己所捐的數額總是最高的。他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加強區隊文化宣傳,逐步形成了以“風鉆”、“單體”和“三不相信”為主題的掘一工區文化精神。
率先垂范引領潮流,為安全生產披荊斬棘
“帶徒弟不要怕麻煩,一定要注重一點一滴的積累”,他總是這樣對有經驗的老工人說,自己跟班時也總是手把手的教新工人如何使用錨桿機、風鉆,井上比比劃劃,井下言傳身教、親力親為。1995年以來,他先后培養出30多名技術骨干和管理骨干。2015年,工區獲得礦第四屆職業技能大賽四個一等獎。
“井下的材料設備都是咱們的血汗錢呀”,無論是在井下跟班還是在井上開班前會,他總會這樣教育引導職工。2015年11月,徐衍民撿了一把錨桿帽帶到了迎頭,當時負責鋪設上部車場的曹川也看到了這一幕,在隨后的鋪道過程中,他總會把原來起道時扭彎的道釘砸直再用,有人問道釘都彎了還用它干嘛?他說,“你看徐區長連掉在地上的錨桿帽都撿起來,這彎道釘只是起道時弄彎了,不影響使用的。”是的,這小事背后所積蓄的正能量是不容小覷的。
勇當技術創新先驅,為安全生產乘風破浪
26年來,他一直將經驗教訓與現場實際融匯相通,不斷積累破解生產瓶頸的難題,注重生產工藝的革新。2014年10月,工區綜掘機首次調頭,面對割巖石、斷面大、坡度大、出煤難等難題,他積極向兄弟礦井借鑒調頭經驗,并結合實際采取措施,將綜掘機在右幫直進拐入四采區膠帶巷。2015年3月,工區首次在4308工作面采用了綜掘機后退式分段、斜切入刀方式進行擴幫,極大的提高了切眼擴幫工效,該生產工藝逐步在集團推廣。
2016年,工區在3303面軌道順槽掘進時,由于頂板破碎,設計時最大截割2排、空幫4排,在后續施工中,掘進現場頂板趨于穩定,他積極與生產部門溝通協調,在保證頂板完好的情況下,將最大截割排數變更為3排、空幫為6排,既簡化了生產工序,降低了勞動強度,又提高了掘進工效和安全系數。2015年,工區完成掘進進尺5200米,月進尺平均400多米,綜掘月進尺最高突破500多米大關,掘進工效在集團公司一直保持了最高的水平,由于成績突出,被礦評為2015年度紅旗區隊。
編后語:一份耕耘,一份收獲。26年來,徐衍民出色的表現得到了集團公司、礦領導及干部職工的一致好評。2003年6月,他被評為太平煤礦金牌工人榮譽稱號,2008年被評為義橋煤礦勞動模范,2010年被評為義橋煤礦優秀區隊長,連續三年被義橋煤礦評為優秀中層管理干部,2012年、2013年、2014年連續三年被集團公司評為先進生產工作者,2015年被集團公司評為勞動模范。
義橋煤礦 劉奉偉 張經龍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