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義橋煤礦運轉工區職工將“包扎術”運用到日常機修工作中去,消除了生產影響,將降耗增效和安全生產落到細處、實處。
據了解,井下潮濕的環境大大加劇了金屬水管的銹蝕速度,再加上中水里個別元素的侵蝕以及水壓的沖擊,導致各工作面供水管路經常會出現大小不一的“沙眼”,不僅造成浪費,還嚴重影響了井下供水需要和安全生產。該礦運轉工區機修工們在長期的實際工作中,總結了一套處理沙眼的簡便易行的方法。各級供水管路直徑小的水管上發現沙眼,他們通常用一個自制的管箍卡住管子,然后用廢防水膠布或零星絕緣皮對準出水處,再用螺絲刀擰緊,不到兩分鐘就能完成操作。處理大巷的供水管路時,要提前用扁鐵加工卡欄,或用十幾毫米寬卡箍,將廢舊管子劈成的半圓連接,兩頭焊上爪,鉆上眼。需用時把它套在涌水的水管上,用舊皮帶或者絕緣皮對準沙眼處,使皮子與水管親密接觸,然后分別緊固兩頭的螺栓,直到沒有縫隙,不再噴水。
經以上方法處理的沙眼有效解決了“跑冒滴漏”的問題,這套“包扎術”目前已在全礦推廣使用,并取得理想效果。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