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作為龍拱港的一名岸橋司機,自2011年參加工作以來,他一直從事港口生產一線相關工作,在港口轉型升級期間,張濤在自動化操控領域技術創新突破上走在前,成為內河港口技術模范,引領內河新風尚。他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極學習,處處以身作則,是新時代工匠精神的踐行者。
2023年4月,代表山東濟寧內河港口,參加2023年“港口工匠杯”起重裝卸機械(集裝箱場吊)智能控制員操作職業技能交流賽中,取得全國亞軍的好成績,向全國展示了山東內河港口的風采。張濤作為京杭運河內河港口中唯一選手,與來自全國各大海港的選手同場競技,張濤在規定時間內快速、輕盈地完成升降、抓取、撞擊、到達指定區域等步驟,冷靜應對每場競賽的考核點和關鍵環節,充分展示了張濤扎實的功底、嫻熟的技術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體現了強烈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2024年4月,張濤榮獲“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表彰,他曾獲山東海員工會授予的“山東海員最美職工”,獲濟寧市總工會授予的“濟寧工匠”,是山東省工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代表。
直面挑戰,勇于攻堅的“港口先鋒”
龍拱港張濤立足崗位,參與了全國內河第一家全流程自動化集裝箱港口的作業,展現了內河智慧化港口的形象。張濤作為一名岸橋司機,負責港口岸橋等設備的自動化操控,采用光纖+5G的雙路由通信控制模式,配置3D箱區掃描、集卡引導識別、高精度定位等先進系統,實現了人、機、管理系統、控制系統之間高效交互,作業效率比傳統方式提升80%,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過去龍拱港只是一個很小的散貨碼頭,而我的工作也只不過是日復一日地用傳統吊車裝卸散貨,曾經一眼能望到頭的崗位,變成了要經常學習的新角色,我親眼見證了港口轉型升級,并成為了建設者和參與者,感到非常幸運。”張濤感慨地回憶道。
張濤在接觸遠控岸橋前,曾擔任過近十年傳統港口吊車司機的崗位,面對傳統港口的轉型升級,張濤深知肩上的責任和使命,他赴青島、日照等海港學習先進的數字化機械設備操作技術。從開拓者到引領者,張濤用堅定的信念直面挑戰,從零基礎開啟了他的攀登之路。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練什么精什么,帶著這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和班組成員每天都不厭其煩地往返于課堂和四五十米高的大機設備。強忍了思念,曾經形影不離的孩子現在相隔千里;克服了恐高,每上一個臺階都是不斷地突破自我。從全封閉學習兩個月,到考取《特種作業操作證》,張濤他們實現了巨大轉變。“每天背誦大量理論知識,蹲在作業現場,觀察設備起吊的運動軌跡,動態記錄作業的詳細參數,不斷地調整視頻角度,不斷地抓取和實操,學習期間非常累,但也讓我收獲頗多。”張濤坦言道。
學習歸來,龍拱港還在建設中,一切需要從頭開始。面對困難,他沒有退縮,每天都蹲在作業現場,通過觀察設備起吊的運動軌跡,動態記錄作業的詳細參數,不斷地調整視頻角度,不斷地抓取和實操,調整小車路線。龍拱港的作業現場沒有樹木可以遮擋太陽,豆大的汗水落在地上瞬間蒸發,整整一個夏天的時間都奮斗在港口的最前線,保障了龍拱港在2022年7月31日順利進入聯調聯試階段。“學習回來之后,很快投身到火熱的港口建設中,也見證了港口一點一滴的變化,那種自豪感是發自內心的。”張濤回想起港口轉型建設初期的場景歷歷在目。
通過不斷地抓取和實操,他和班組成員練就了1人同時操控4臺軌道吊的本領,可以在2分鐘內,完成一次收發箱作業,人工干預達到了100%的準確率,真正實現一抓一個準,自動化、遠程控制作業效率比最初提升80%,樹立了干事創業的昂揚斗志,凝聚了攻堅克難的強大合力,為龍拱港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張濤發揮專業特長,不斷提升起重機設備操作技能,為濟寧港航發展和濟寧物流快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勇往直前,全力以赴的“港口工匠”
張濤同志相信,只要有心,只要努力,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干出一番天地,并在后續印證了這一點。他將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在新設備面前不畏懼、不妥協,利用休息時間去熟悉鉆研技術,根據船舶特性和作業流程摸索出一套更適合內河港口的操作手法。
他始終把安全生產作為全體工作的核心,隨著碼頭作業量的不斷提升,高峰時期每天10趟船只、二百多輛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提高作業效率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為了提效,張濤深入多個生產崗位工作學習,與設備和各種生產工藝點對點面對面地接觸,根據生產工作需要在指揮手、場橋司機、岸橋司機、無人集卡調度等崗位切換,不怕吃苦且善于思考的他,在實踐中不斷尋求提效破局之策,很快便從一個自動化港口的“門外漢”迅速成長為港口多面手。對技術革新提出合理化建議,開展技術創新交流,優化程序,升級系統。
在港口運營初期,岸橋設備裝卸作業每小時的效率在15自然箱左右,面對集裝箱業務與日俱增的情況,岸橋司機必須要提高作業效率來保障生產。張濤與團隊在生產過程中深入鉆研裝卸工藝,不斷地完善班組生產體系,將每小時的作業效率提高到20—22自然箱,但張濤仍不滿足現狀,認為不進步就等于退步,本著精益求精的原則,在現場和操控平臺兩頭跑,在岸橋生產作業中實現了“人機協作、空間互補、橫向分析、縱向對比”的操作,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目前每小時最高可達30自然箱,但這還不是終點,張濤將自己的汗水全心傾注于工作上,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了自我崗位的蛻變!
“天道酬勤,唯創新進取者強。港口試運行階段,工作環境很艱苦,設備每天都需要調試,我每天腦海里面想的,都是如何跑出裝卸加速度。”張濤說,那時候正處于夏天,自己在室外觀察設備運動軌跡,一個同事在室內操作,對體力有很大的要求。“經過不斷地優化和實踐,現在龍拱港自動化遠控的作業效率大大提高,未來我將不斷提高場橋、岸橋的操作技能,不斷挑戰自我!”張濤充滿信心地說道。
薪火相傳,用傳幫帶賦能團隊提質增效
張濤作為一名基層的生產人員,思想站位極高,經常在班組內開展傳、幫、帶的培訓活動。利用班后會,充分發揮豐富的經驗優勢,組織班組人員培訓學習,對班組內新員工進行多方面指導。新員工在周密且充實的工作學習結合的計劃中少走了許多彎路,技能水平得到質的提高,張濤等一眾老員工也在學習探討中實現了共同提升,保障了整個團隊的整體戰斗力并形成了硬朗的工作作風。
張濤始終注重從新職工自身成長發展特點出發,切實遵循他們的成長規律,尊重他們發展的自主要求。針對新員工的上崗要求,結合崗位需求及專業側重要求,深入細致的制定培養計劃。同時嚴格按照上級要求認真進行管理、考核和評比,確保”“傳幫帶”活動落到實處,取得實效,讓新職工養成樂于學知識、長技術、練技能的良好習慣,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增強對工作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張濤先后培養出多個優秀的岸橋司機和場橋司機,均能獨當一面,共同推進內河集裝箱港口高質量發展。
“有傳承才有興旺,共同學習才能共同進步。老職工具有豐富的經驗,而新職工富有敢于創新的精神,在‘傳幫帶’的交流中,我既能幫助新職工提升工作技能,同時我自己干事創業的精氣神也被激發了出來,實現了企業人才良性循環的局面,用我們的力量為推動企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張濤自豪地說道。
比起理想主義,張濤認為,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每一項事業都是腳踏實地干出來的。企業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只有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唯有實干才能夢想成真,要堅持實事求是,秉持科學精神,既不馳于空想,又不急于冒進,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繡腿,遇事不繞道,臨難不畏縮,迎著困難上,奔著問題去,頂著壓力干。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葸不前坐失良機。異想才能天開,沒有欲望,何來動力;沒有雄心,何來目標;沒有目標,何來成功。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什么都不敢想、不敢做,就會在狹小的舒適圈里故步自封、落后于人。只有拿出眺望“新高峰”的眼界、勇闖“無人區”的銳氣、戰勝“不可能”的決心,才能不斷實現從未知到已知,打開事業發展的新天地。
自龍拱港自動化港口投入生產以來,張濤便扎根一線,用實干來解決問題,熟練掌握各項操作流程,與班組成員一起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在未來的路途中,張濤定會披荊斬棘,讓內河港口閃耀于全國。
文/圖丨王天馳(龍拱港)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