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嬸嬸家的弟弟結婚,我和父母一起回家,很多年沒有見的一個奶奶,親切地喊著我的小名,拉著我的手左看右看。我還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個無憂無慮的孩童時代,把我拉回了那個淳樸向陽的生活年代。
小時候,家鄉的路很是泥濘,下雨天走一段路鞋底就會粘很多泥土,一雙腳頓時厚重了很多,但仍擋不住我們追逐嬉戲的熱情,有的干脆光著腳丫在泥濘中奔跑,任憑泥水沾濕衣服。小時候,家鄉的夏夜是伴著月光的,大人小孩習慣拿著一個草席子,或鋪在房檐下或鋪在樓頂上,幾個人躺坐在上面嬉嬉鬧鬧,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小時候,家鄉的谷場是熱鬧的,大人們拿著工具趕收著農作物,小孩子踢足球、抓蛐蛐、捉迷藏,每天渾身都是臟兮兮的。那時的天很亮、云很白、空氣很清新,那時的我們貧窮而快樂、簡單而富足。
村里每年都會有兩件“大事”,一個是放電影、一個是發放捐贈的衣物。每當放電影時,家家戶戶都會拿上小板凳去看,那時畫質不清晰,中間還得換片子,但仍然擋不住去“搶座”的熱情,因為那是奔波勞碌后難得的休閑時光,那是孩子與父母難得的親子時光。村里還會定期開進一輛大卡車,車上滿載著捐贈的衣服,村干部站在車上負責衣服的紛發,在那過年才穿新衣服的年代,這份政府的捐贈也成了村里人的底氣,好日子有了盼頭。
后來村委會修了路,記得那一車車石子鋪在土路上的時候,看著那不同于黃土地的顏色,我和弟弟、妹妹在上面打鬧了很久,雖然身體摔在石子上很疼,但修路的喜悅早已沖淡了痛感。陸續安裝的水管、開通的煤氣、安裝的路燈,一個個新物件讓村民逐步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再后來我們村趕上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茅草屋到瓦房到大平房到樓房,我們的房子越換越好。逢年過節,村里會給每家每戶發放節日慰問品,村里人也有了醫療保險、養老保險, 7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都有幾千塊錢的生活補助,這些好政策一個個在農村扎根,讓農村人的生活越過越好。
現在的家鄉乘著發展的東風,逐漸跳出農業的圈子,依托坐落于孟子湖畔、周邊風景秀麗、歷史渾厚的優勢,建設了上九山村、忠魂記憶館等觀光旅游勝地,濟寧附屬醫院分院、鄒城職業技術學校、孟子湖教育園區也吸引了不少南來北往的旅人。現在回家,一路上都是柏油馬路、高樓林立、欣欣向榮。
老家已經很久沒有住人,盡管已經多年沒見,街坊四鄰仍然喊著我們去吃飯,他們會直接用煎餅卷上剛剛炒熟的菜遞給你,有時還會端上一碗滿的快溢出碗的玉米湯給你,粗茶淡飯卻美味至及,那種可以跨越時間、距離的感情,讓人心往神馳。
以前不是很理解萬家燈火的意義,隨著年齡漸長,漸漸明白回家有人等待、有人噓寒問暖、有人盼歸的珍貴。爺爺奶奶都將近80歲高齡了,在老家還種著不少瓜果蔬菜,還養了雞、鴨、羊、狗等,還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背朝黃土面朝天的生活。每次回家爺爺奶奶總是早早等待在家門口,到家后恨不得把所有好吃的都拿出來,奶奶還會開著三輪車帶著我去趕集,用那包裹了一層又一層的袋子給我拿零花錢,烤腸、糖葫蘆、地瓜,手里的零食變換了一遍又一遍,身邊的景色變了一季又一季,不變的是我坐在車里的溫暖與愜意,以及奶奶對我那只增不減的愛。
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兒時的很多畫面只能在記憶里尋找,可不管怎樣變遷,那份生我育我的根脈情,永遠是我最深的牽掛。
文丨魏琦琦(陽城煤電)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