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打鐵這門手藝并不陌生,在古代它可以生產刀、劍各種兵器,為國家的安全和戰爭勝利提供了保障;它可以生產鋤頭、鐮刀等各種農具,為農民提供了重要的生產工具;它還可以制造鍋、錘子、釘子等日用品,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現在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已經讓鐵制品的生產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打鐵手藝的應用越來越少,那么它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嗎?當然不是。
“打鐵精神”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它是一個適用于我們生活、工作、學習的原則。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打鐵人”,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不怕任何挑戰和風險,將自己磨煉成“鐵打的人”!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這鏗鏘有力的七個大字,做起來并不只是嘴上喊喊口號這么簡單。記得2011年的冬天,我抱著些許膽怯和好奇來到了陽城煤礦,首先接觸到的就是洗煤廠,設備巨大的噪音和震動,空氣中肆意的灰塵讓我感覺很壓抑,沒幾天不知所措的我心里便敲起了“退堂鼓”,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勝任這份工作。
就在這個時候,我認識了我的師傅孔祥青,她可是大家公認的,不折不扣的“實干家”。每天一進入車間,她就立刻進入了工作狀態,機器轟鳴,塵土飛揚,對她毫無影響。她不是在巡查皮帶巷,清理煤泥,就是在觀察壓濾機情況,專心地卸料,面對苦和累從無怨言。我問她,“師傅,為啥你每天都干得這么帶勁兒啊?”話不多的她會心一笑,說:“為啥?為了掙錢唄。”我恍然大悟。是啊,師傅在的班煤餅產量總是最高的,一般設備小毛病她自己就解決了,不用麻煩維修工還耽誤生產時間。她的勤奮努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認可,連續幾年獲得“先進工作者”,工資也總是比常人高一些。再加上參加工作時間早,大家都送她外號“小富婆兒”,“工資要靠自己掙”這句話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此,我便以她作為我的榜樣,克服內心的不安,沉下心來努力學習崗位操作技能,有困難多向師傅請教,多與同事交流,埋頭苦干,學習各種技巧和方法節支降耗,提高產量。漸漸地,我不僅適應了洗煤廠的工作環境,也大幅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責任感,這段工作經歷為我今后的工作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5年,假期回來的我被分到了后勤洗衣房。洗衣房的工作是繁重的,每班四五百件工作服要經過清洗、烘干、整疊,對號放入衣架,給職工拿衣服的空隙還要縫補,釘扣,打掃衛生,每個環節都需要認真細致地完成。但是洗衣房的姐妹們總是不畏辛勞,有條不紊,盡心盡力的做著服務工作,面對高溫和噪音從不講條件,找理由。曾獲得勞模的班長郭麗華,在班組人員休年休,學習等排不開班的時候經常連上中夜,總是主動加班,她還常常叮囑大家,“我們一定要做好職工工作服保障工作,讓職工每天穿著整潔、舒適的工作服,這樣才能有好的精神狀態,提高工作效率。職工的產量上去了,我們大家的工資才有保障!”
默默耕耘的隊伍,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讓我在揮汗如雨間變得很享受。是她們教會我,世間事,做于細,成于嚴。全心全意服務職工成了我的工作目標,始終堅持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錘煉過硬的工作能力。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付出的努力一定會收獲到豐碩的成果。這段工作經歷讓我離優秀的“打鐵人”更近了一步。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可成。無論是奮戰在一線攻堅克難的“急先鋒”顧敦東,掘進機電戰線上的“擎旗人”劉貴福,還是后勤職工維修“守衛兵”李兆典,“貼心大姐”齊春紅……他們都是踏實能干,迎難而上的濟寧能源人的縮影。言必行,行必果。他們用行動作為無聲的號令,以身教作為最好的榜樣,時刻激勵著我,牢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切實做好后勤服務保障。面對任何挑戰都能堅定內心,保持堅韌不拔的態度,努力提升自己的實力,即使像“打鐵人”一樣,重復相同的動作,也要保持高度的專注和耐心,砥礪前行,不斷創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成為“鐵打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打磨出自己的成功之路,為千億集團添磚加瓦,為國家能源事業貢獻力量。
文|張沛沛(陽城煤電)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