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陵精神”故事匯(3)
位卑不忘憂礦
上世紀80年代,落陵煤礦掀起了一場技術改革的熱潮。在這次的技改熱潮中,有個叫孔德考的普通采煤工人,由于之前的“無功受祿”使他倍感羞愧而發奮圖強,成就了一段孜孜不倦追求技改的故事。
技改熱潮初期,孔德考針對井下放炮擊倒柱子危及礦工安全的問題,計劃發明一種“穩定器”,雖然未獲得最終成功,但礦上在首屆科技表彰大會上,仍對他這一失敗的發明者當作“科技功臣”進行了獎勵,并大力宣傳他這種“位卑不忘憂礦”的精神。
“無功受祿”使孔德考的心理倍感焦躁,這種焦躁反而激起了他對技改的孜孜追求。這位七尺的漢子含淚發奮,一定要搞出個名堂來,才對得起“科技功臣”的名號和礦領導的認可,為落陵煤礦貢獻一份力量。
由于落陵煤礦的煤層薄,大型的綜采設備排不上用場,只能靠炮采機裝,但當時浮煤丟失的情況一直未能得到徹底解決。平均
剛開始,他想了十幾種方案,畫了幾十張圖紙,擋煤板設計改了又改,換了又換,始終沒能達到他的滿意。他研究入了迷,經常上井更換衣服錯跑進洗衣房,交燈時竟把安全帽當礦燈往燈架上塞;回到家吃著飯,情不自禁的就拿筷子在飯桌上畫圖紙,妻子熱了幾次菜他都忘了吃。那段時間,家里人以為他腦子出了毛病。
由于孔德考做的是沒有立項的研究,雖然工區很支持,但沒有經費。為了尋找擋煤板的代用品,他瞄準了廢鐵堆。為了找到兩掛26#的刮板鏈,他到處尋找,最后在30里外的一所廢品收購站找到了,他如獲至寶,硬是自己掏錢買了下來。
為了加快研制,孔德考不分晝夜加班加點,在現場邊琢磨邊設計,為了找到竅門,他不止一次幫紅爐師傅砸大錘,到機修廠幫人遞工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地鉆研、修改,再鉆研、再修改,他終于研制出了適合落陵煤礦采煤面使用的擋煤板。那幾天在井下安裝調試,他連續一晝夜沒上井,直到把擋煤板調試完成。
一個擋煤板治好了浮煤丟失的“病”,經測算,每年可回收浮煤4000多噸。孔德考得到了晉升一級工資和2000元的現金獎勵,還獲得了濟寧市“八五”建功獎章。職工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土專家”、“小能人”。
至此,孔德考一顆懸著的心才總算有了著落,起碼能對得起“科技功臣”的稱號了。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