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陵精神”故事匯(2)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故事的主人翁叫郎秀明,曾任落陵煤礦采煤一區黨支部書記,現已退休。郎秀明在落陵煤礦工作期間有個習慣,就是每天下井。他在井下的時間比許多采煤工還長,連續多年被評為集團公司及濟寧市勞動模范。
蔡可杭問郎秀明:“你不是去參加勞模表彰大會了嗎?”郎秀明笑笑說:“去了,又回來了。”原來,勞模表彰大會上午舉行完了,郎秀明立刻趕回了礦上。會務組給勞模們準備的豐盛午餐,郎秀明沒吃。他在礦上食堂買了兩個饅頭,便一頭“扎”到井下。問及原因,郎秀明不好意思地說:“井下正需要人手哩。”
郎秀明的辦公桌上有一個手工制作的小臺簽,上面寫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八個字。郎秀明解釋道:“那是俺在報紙上看到的,覺得挺激勵人的,就記下了。”
2008年3月的一天,郎秀明像往常一樣在采面攉煤,突然,溜子停了。出了小故障、有人要通過,都要停下溜子,但那天有些不同,溜子停了好久,郎秀明沒見有動靜,便爬出采面看個究竟。穿過風門,郎秀明看到溜子司機老王站在抽水池旁和維修工說著什么,而巷道內已經積了很多水。走上前問了情況,才知是抽水池上方頂板破碎,落下的幾塊大石頭和一些煤把抽水泵壓住,阻礙了抽水泵的正常運行。據維修工說,抽水泵拉不出來,就沒法維修,井下也沒有備用的水泵了。
郎秀明反問:“干嗎不下水清理石頭呢?”維修工說:“水太深了。”50多歲的郎秀明立馬跳進了冰涼的水中。積水沒腰,郎秀明摸索著,把大石頭一塊塊搬出去,直到抽水泵被拉出……郎秀明爬出水池,凍得渾身發抖,接連打了兩個噴嚏。站在一旁的老王和維修工臉羞得通紅,紛紛脫下自己的衣服,給郎秀明取暖。
郎秀明老家在泗水,離礦100多公里。郎秀明不能時常回家,每兩個月集中休息幾天,才能和家人團聚。30年前,通訊手段落后,跟家里聯系只能寫信,一封信要五六天才能寄到。“不光通訊手段落后,交通也落后,每次回家,我得走10多里路去南屯,然后坐車到兗州,在兗州車站打地鋪睡上一夜,第二天趕去泗水的車。回一趟家,單是路上就要折騰兩三天!”郎秀明說。
1989年中秋節前夕,郎秀明給妻子寫了封信,告訴她自己工作任務重,可能回不了家了,要她中秋節那天到大隊部——全村唯一一個有電話機的地方等電話。本想著中秋節要和家人通通電話,解解相思之愁,誰想那天加班了,郎秀明升井晚,又有些累,回到宿舍倒頭便睡。妻子帶著年幼的孩子,在大隊部站了一天,等了一天……1994年,郎秀明把妻子、孩子接到礦上住后,一家人的生活才算穩定下來。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