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陵精神”故事匯(8)
王彥倫心底的痛
1985年,憑借著過硬的管理能力和個人綜合素質,王彥倫由一名采礦專業大學生,從見習技術員干起,歷經掘進隊長、勞資科長、生產科長、副礦長、代礦長一路走來,升任落陵煤礦礦長。在王彥倫上任不久,一位職工借助“礦長信箱”好心的鑒勸了一番:“王老弟,落陵是輛不緊不慢的牛車,走快了車要散架。你新官上任不要急,不要吹,保持穩定就不錯了。”
看完信后,王彥倫先是感動,繼而陷入了沉思。此話不無道理,落陵礦患有先天不足的病癥,可采儲量1055萬噸,煤層平均厚度僅
1987年初,提升運輸、軌道、調度、環境美化“四大戰役”打響,礦區面貌煥然一新。年底,王彥倫從全國地方煤礦首批質量標準化礦井命名大會上捧回了獎牌。地方煤礦當時獲此殊榮的,僅有20家。乘著鼓勵和鞭策,王彥倫又盯上了科技進步。1990年落陵礦兩次推行支護改革,由木支護改為金屬支護,而后全部被液壓支護所取代,并實現了炮采機裝,在全省地方煤礦中第一個建成“現代化礦井”。有了科技和質量的庇護,落陵礦的產量直線上升,到1992年,原煤產量突破50萬噸。以后的幾年里,落陵礦年利稅保持在2500萬元左右,職工年均收入超過了萬元,職工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當時的落陵礦南生活區就像是個世外桃源,5000多名職工家屬聚居于此,有醫院、有學校、有菜市場、有俱樂部……人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企業被他搞活了,可是王彥倫卻忽視了一群人——家人。
1985年秋天,就在王彥倫準備大干一場的初期。王彥倫的妻子到了預產期。她被鄰居送到醫院婦產科,王彥倫都不知道。后來,孩子難產,需要剖腹產,因為需要家屬簽字,才打電話把他從井下“請”了上來。沒想到他匆匆來到醫院簽了個字,向醫生和妻子交代了幾句又跑回礦上。醫生直問簽字的是誰,得知是產婦的丈夫時,醫生不信,說天底下哪有這樣的丈夫。妻子曾經這樣評價他:“以前,他多次向我道歉,我都不原諒他。但后來理解了,他不是心里沒家,而是他還有一個更大的家。”
1992年深秋,一位老鄰居到鄒城辦事,順便到落陵礦看望王彥倫。談話間,他知道父親病重在家。他心如刀絞,本想親自把慈父接到鄒城看病,但竟然抽不出時間。第三天,弟弟從醫院打來電話——父親的病已到了晚期。聽從大家的勸告,他請假陪父親上省城看病,但一切太晚了。不久,老父就告別了人世。跪在老人的病床前,王彥倫淚如雨下,“子欲孝而親不在”,這種撕心裂肺的痛,又有幾人能夠理解?
人心都是肉長的,誰都有妻兒老小。在王彥倫的心里,始終覺得虧欠了家人太多太多,可欠下的這份情,他這輩子都還不完了。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