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陵精神”故事匯(7)
一個木剎一頓飯,一根支柱一噸炭
時間追溯到1981年春天,當時的落陵煤礦正在開掘-125大巷。一天下午,時任礦長劉大祥從市煤炭局開完會回來,簡單在食堂吃了兩個饅頭就來到井下,因為此時劉大祥正關心著井下的“水患”。
剛走到-125大巷,一個職工對他說:“劉礦長,迎頭的污水越來越厲害了,活兒都沒法干了。”聽到這里,劉大祥的心一緊,旋即加快了腳步。來到迎頭,他看到積水已經沒過工人的膝蓋。可由于當時“家”里窮,根本買不起大功率的抽水泵。
就在劉大祥一愣神兒的功夫,聽到背后有人對他說:“愣什么呢?快過來跟我去清渣。”他聽出這是工區區長的聲音,很顯然區長把他當成了一名遲到的工人。劉大祥二話沒說,拿起鐵鍬就去水里往外撈石渣。一陣忙活后,區長又對他說:“你去幫老王打炮眼。”
劉大祥掄起炮錘剛要打炮眼,一邊的老王愣住了,問:“劉礦長,怎么是你?”區長聽到老王的疑問,才反應過來,忙走過去,不好意思地說:“劉礦長,你咋不說一聲,我還以為你是取工具的工人呢。”劉大祥笑著說:“是我咋了?我就不能干這活兒?”“你是咱的當家人,得處理大事,這活兒還是我們干。”區長爭辯說。
這時,一名技術員走過來說:“劉礦長,巷道里積水太多了,你去看看吧。”劉大祥跟著技術員往外走,走到一處地勢低、積水深的地方,劉大祥靈機一動,說:“如果在這里挖個大水倉,積水不就引過來了?”技術員一聽,頓時眼前一亮,對呀,這樣不僅解決了積水,還省下了買大水泵的錢。說干就干,第二天,掘進工區抽調10幾名精干工人開始了打水倉“突擊戰”,且僅用了48小時就完成了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當時的落陵人形成了一個共識,由于家底子薄,必須千方百計的省錢。地面數千米的排水溝是職工義務勞動砌成的;噴錨時需要大量水泥,在劉大祥的帶頭下,大家自發的去當裝卸工……
此時,礦領導適時提出了:“一個木剎一頓飯,一根支柱一噸炭”的口號,全礦職工積極響應,勤儉節約的實際行動蔚然成風。井下采面、井上煤廠多了一把把小掃帚,用于清掃掉落的煤渣;廢舊鋼絲繩截短當作錨噴灌漿時的錨桿使用;一塊木剎要重復使用很多次……甚至有個職工因節約鬧了一出被大家一直傳頌的笑話。這位普通的采煤工因為對電力的不了解,在迎頭暫時不需要用電的情況下,這位職工立刻向站在巷道里的一名電工高喊:“快,快窩住(折彎)電纜。”電工問:“為什么?”他說:“省電啊。”電工差點笑背過氣去。于是,“窩電纜”的“佳話”一直被傳為笑談。
正是落陵人這種勤儉節約的美德,吸引了許多關心落陵的人。省、市主管部門的領導來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同志來了,省級各大新聞媒體紛紛前來宣傳報道。這種“落陵現象”一時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關注。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