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霄云煤礦在食堂一角的“電影院”播放了老版《西游記》,引來了廣大職工的觀看。筆者在晚上就餐的時候也重新回顧了這部經典佳作,劇中無論是一心向佛的唐僧還是好吃懶做的豬八戒,亦或是任勞任怨的沙僧,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了一代又一代人心目中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尤其是六小齡童扮演的美猴王孫悟空,更是成為了無法超越的經典形象。記得,我最初觀看這部《西游記》的時候,還是在很小的幼兒時代,如今再次觀看,心中又多了許多不同的感悟來。
從幾年前,就有人將《西游記》中的師徒四人比作一個團隊:事業心極強的領導者唐僧、能力超凡的孫悟空、懶散不思進取的豬八戒、埋頭苦干的沙僧。作為一名煤礦職工,在當下變化莫測的煤炭形勢下,我們都要爭做有能力、有責任、懂感恩的“孫悟空”。
能力是有所成就的保障。提起孫悟空的能力,相信許多人能如數家珍般地說出他的神通廣大:七十二變、火眼金睛、筋斗云……正是擁有了這些能力,使得他能夠一路降妖伏魔,保護唐僧最終取得真經。那么他的這些能力是哪里來的呢?顯而易見,他的這種種神通也并非天生就會的,也是通過求師而來。文章記載:悟空離家20年,路上10年,在菩提處10年,七年打雜、三年學藝。可謂是十分艱苦。反觀現在,總有一些人工作浮躁,只想加薪進職,卻不想先鍛煉自己的能力。不學習、不進取,即使有機會,也不能擔任更高的職位。倒不如先學習他人汲取經驗、閱讀書籍提高水平、多去實踐提升能力,先把自己的能力鍛煉好,那么機遇總會垂青。
有責任、有擔當方能成就事業。在《西游記》中,每次唐僧被妖怪抓走,第一個去營救的必然是孫悟空,無論對方多么強大,他都勇于挑戰,即便受傷、遇到困難,仍然不依不饒。他的這種責任心和擔當的精神使他成為了徒弟之中的絕對領袖。他們在取經路上遭遇的種種磨難正如煤炭市場的“寒冷冬期”,在這種形勢下,更加需要我們發揚這種責任和擔當精神,出現問題第一個頂上去,時刻把自己擺在沖鋒陷陣的位置,只要我們人人都能擁有這種意識,即使再困難的前方,我們也能砥礪前行,沖破迷霧見光明,才能成就一番偉業。
心懷感恩,工作、生活才能順心。說到感恩心,可能有些人認為悟空去取經是因為頭上有緊箍咒,無奈所致,與感恩無關。可是,在三打白骨精的片段中,悟空在受到唐僧誤解,憤懣離開后,《西游記》中有這樣的描述:“忽聞得水聲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時,原來是東洋大海潮發的聲響。一見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云住步,良久方去”。后來得知師傅被抓,他果斷前去營救。再有,為了給鳳仙郡祈雨,悟空不惜向玉帝求情等,都表現出了他的善心以及感恩之心。在如今的社會里,擁有感恩之心的人卻越來越少,很多人都認為企業給予的工作、發放的薪水都是自己應得的,因而倘若崗位換了、工資降了,他們就會不開心、發牢騷,甚至認為企業在刁難他。沒有感恩之心,他們的生活也變的滿是煩惱。殊不知,當一個人擁有了感恩之心,他的生活就會變得無比幸福,因為所擁有的一切,他都會當做是一種賜予,是自己努力的回報,他會珍惜這份幸福,并為它繼續奮斗。
我們身邊既有這種“孫悟空”也有只知埋頭苦干、不知抬頭看天的“沙僧”,更不乏好吃懶做、不思進取的“豬八戒”,如何取舍,相信大家心里都清楚。最后,用一句張廣宇總經理曾提到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練好七十二變,才能笑對人生八十一難。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