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超市促銷,一下買了兩捆袋裝奶。回家順手一起放在了冰箱。鄰居帶著兩歲的孩子來串門,也是因為喜歡孩子,吃著饅頭就起身去冰箱給寶寶拿奶喝,當時一只手拆膠帶也挺費勁的,但我嫌找地方放饅頭太麻煩,依然用一只手在那摸摸索索的拆,終究因為我的嫌麻煩在拆膠帶時把紙袋扯破,袋裝的奶濺了一冰箱,連帶贈送的玻璃杯掉在地下打碎。可想而知,因為這次的嫌麻煩我也沒能吃上飯,還多多浪費了40分鐘的時間用來更麻煩的清理和擦拭。
當忙完坐下,腦子里回想著這徒增的煩惱時,突然想到了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的 “破窗效應”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而我就是受到大腦嫌麻煩的思想暗示才給自己演了出鬧劇。可是,在我們身邊又何止沒有暴露出破窗效應理論:輸送帶跑偏我們巡查時熟視無睹,我們想的是可以繼續運行;清理衛生時圖省事不掛停電牌,我們想的是反正自己知道,可是忽略了其他崗位的工友們不知道是否有人作業…,當然還有我們平時縱容的且不以為然的一些壞習慣,比如上下樓梯不去扶扶手,比如設備的跑冒滴漏不去重視從而使類似隱患再次甚至多次重復發生;比如我們工作不講求節約,往往浪費的行為在得不到糾正時反而會日趨嚴重等等。
我們還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形:會議室的凳子,今天少一個螺絲,明天靠背就掉下來了,如果沒有人落實責任及時修理,后天可能就要報廢,久而久之,其他椅子也會遭遇相同的命運。一面墻上如果出現一些涂鴉沒有清洗掉,很快墻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們的窗臺、地面上落著一層煤塵,如果視而不見,不加以處理,兩天下來估計插腳的空也難尋得。……以上這些,我們都可看作“破窗效應”。假如在一個很干凈的地方,我們都會不由的要求自己保持下來或要做的更好,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我們也許會毫不猶豫地隨地亂扔垃圾,絲毫不覺得羞愧。“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不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就可能會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從“破窗效應”中,我們是否得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
工作中責任心的缺失往往就在一些細小的方面,如果這些缺失得不到及時的補救,那么整個企業就會產生缺乏責任心的氛圍,而危機和隱患往往就會在這種氛圍中滋生和蔓延。“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破窗效應帶給我的啟示。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