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日翻看手機相冊,看到前些日子去山西通天峽的照片,腦海中滿滿的回憶涌上心頭。
國慶節時,跟旅游團去了山西通天峽旅游景區,隨車同行的還有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他70多歲了,但是身體看上去算硬朗,至于還能不能爬得上那1600米的通天峽,至少當時我認為要借助纜車了。
大家紛紛三言五語,討論著要怎么爬上那通天峽、怎么爬山更省力、晚上要不要一起出來看夜景……。老人在我身后的位置,他幾乎不怎么說話,當然我的話也很少,畢竟長時間坐車,我還是愿意拉上車窗簾,安靜的做一個“耳機俠”。
只是時間太長了,免不得要打開窗簾看一下,卻也不知道身在何處;鄰座的朋友嘲笑道:“看看什么看,山炮,搞得像你認識地似的!”我也是很無奈,打算拿出手機來,給他展示一下微信定位的強大功能。這時候一個聲音出現在我們的后方,“還沒出山東呢!車還在聊城呢!”。
這個聲音很是低沉,顯然不是老人同座的女子。我轉過身去,卻也不敢仔細盯著老人看,然后打了一聲招呼,大概是:“老人家果真是歷經歲月的人,這小地方都能認得出來,想必您之前一定去過通天峽吧!”。
老人沒有說話,他指了指前方。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幾個大字赫然出現在我的臉上,原來是高速公路指示牌,真是尷尬。“年輕人不要總是戴著那玩意,不然,你錯過的要比你得到的多得多!”老人說著指了指我的耳機。
“這老爺子,都出來了還管得那么寬”,老人同坐女子說道。“老爺子年輕的時候在山西待過一段時間,所以此次也算是故地重游。”那女子是老人的女兒,本次去山西,是為了還老人一個心愿,再暢游一次青春的記憶。這倒也拉開了老人的話匣子。
在隨后的交流中,我淺知老人年輕時在山西吃過苦,經歷過挫折,帶走了很多記憶,留下了更多的牽掛,就連這身邊的女子,都有山西人一半的血統。這一路上倒是真沒有再摸手機,只是我連說話的縫隙都沒有了,畢竟我吃的這幾碗“干飯”,其中能夾雜多少“菜葉”呢!
大巴到達賓館的時間已是傍晚,和老人在一個桌上吃過晚飯后,我們便相約今天好好休息,明早一同爬通天峽。第二日早上去通天峽的時候,老人一路上安靜了下來,一言不發。我轉過身看了看他,試圖想要找出一個話題,卻突然發現,原來我和手機最“合拍”。
記得老人突然說話:“當初我就住在這石頭屋里,在這石頭屋里住了7、8年的時間,還有那我開墾出來的一排排的梯田……”
往后的話我也記得清楚了,大多是老人回憶自己那段艱苦的歲月。那些話很是觸動于我,既感嘆那如歌的歲月,也突然發現人生的意義不在于走馬觀花,去經歷那些所謂的“經歷”,更多的是有沒有烙下“掌紋”、留下“腳印”。歲月如梭,時間帶走了青春,卻沒有帶走那些石頭屋和小梯田。
當日,我們和老人一起登上了通天峽。
■義橋煤礦 仲林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