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錨定“走在前、開新局”,緊抓內河航運發展“黃金窗口期”,主動承接黃河、大運河等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充分發揮京杭運河“黃金水道”獨特優勢,加快實施現代港航物流突破戰略,著力構建通江達海、連接全國、通向世界的大格局,進一步推動了內河航運提檔升級,打開了港航發展的戰略新空間,培育了濟寧轉型發展新的增長極。
今年1-8月份,濟寧港完成貨物吞吐量4564萬噸,同比增長20.4%,穩居全省內河港口首位,躍居全省港口第4位;累計開通濟寧至武漢、萬州等集裝箱航線21條,通達全國50個港城,集裝箱吞吐量完成12.9萬標箱,同比增長292%,再創歷史新高。
政策引領發展,港航物流升級
近年來,隨著集裝箱港口、多式聯運港口的建設運營和臨港產業園區、物流園區的快速發展,濟寧港規劃建設發生了新變化,有了新需求。濟寧市交通運輸局、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主動順應發展新形勢、新要求,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按照“一港五區、多點協同”的發展格局,全面啟動《濟寧港總體規劃(2035年)》修編工作,對濟寧港及各港區的功能定位、建設規模、泊位性質、岸線、陸域、錨泊區、集疏運通道等進行優化調整。同時,堅持“強港航、聚產業、促融合、助協同”融合發展策略,高標準編制《濟寧港產融合發展規劃》,著力建設五個核心港產融合發展區、三個一般港產融合發展區,把濟寧港打造成為立足京杭運河、輻射長三角、影響全國、聯通世界的綜合物流樞紐。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6月28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加快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充分挖掘內河航運資源,推動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6月29日,山東省交通運輸廳、發改委等12個省直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支持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從資金、要素、政策等方面給予全方位保障,力度之大、覆蓋面之廣前所未有,給濟寧內河航運帶來了量身定做的重大發展機遇。
今年以來,濟寧市推動省級層面出臺了內河集裝箱運輸船舶、新能源船舶優先過閘和內河集裝箱運輸船舶免費過閘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建設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內河水運濟寧示范區工作方案》《關于加快實施現代港航物流戰略推動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力支撐現代港航物流蓄勢升級。
航道提檔升級,實現通江達海
圍繞建設“一干(雙線)十二支”高等級航道網,規劃航道47條,覆蓋10個縣市區,總里程達1100公里,其中高等級航道359公里,占全省里程的80%。完成京杭運河主航道躍進溝河口至濟寧棗莊市界、湖西航道下級湖段改造升級工程,建成全省內河第一條二級標準航道,通航里程達193公里;微山二線船閘、韓莊復線船閘正常投入運營,微山、韓莊兩個通航梯級實現雙線運行,2000噸級船舶、萬噸級船隊從濟寧通江達海,通航能力實現翻倍。白馬河、躍進溝、劉樓河航道等5條重要支流航道完成改造,達到三級通航標準,實現千噸級船舶干支直達,初步形成了干支銜接、通江達海的高等級航道網,構建起上承“晉陜蒙”、下達“蘇浙滬”和長江經濟帶的水上物流大通道。
加快打造梁山港、主城港、微山港三個億噸級港口群。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將海港理念全面引入內河,創新打造了全國第一家常態化運行無人智能水平運輸的內河港口,龍拱港全場厘米級高精準定位,自動化系統全域國產化,集裝箱年吞吐能力達到20萬標箱,入選了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試點工程。梁山港依托瓦日鐵路與京杭運河交匯的區位優勢,加快發展“公鐵水”多式聯運,建成8個2000噸級泊位、3個2000噸級集裝箱泊位,開通了8條集裝箱運輸航線,通達十幾個城市和地區,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建成內河港口第一家智慧中心,逐步發展成為京杭大運河上“西煤東輸、北煤南運、南貨北調、集裝箱運輸”的大型航運物資集散地。
發展多式聯運,優化運輸結構
“公鐵水”多式聯運網絡初步構建。《全國港口與航道布局規劃》將濟寧港主城港區列為多式聯運樞紐港區。目前,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12萬公里,布局了“五縱五橫”高速公路網,實現了“九縱六橫六聯”的國省道全域覆蓋。瓦日鐵路、新兗鐵路在濟寧與京杭大運河交匯,成為公鐵水聯運樞紐,聯通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西北、中原腹地,南端進入長江航道,聯通上海、江西、湖南、湖北、重慶等省市,形成“豐”字型大通道。濟寧港已建成運營梁山、嘉祥、留莊、泗河口等4個多式聯運港區,其中梁山港入選國家第四批多式聯運示范工程,一期具備2000萬噸吞吐能力,是全省煤炭應急儲備基地;正在加快推進龍拱港區、順達港區、梁山港區二期、濟州港區、祥城北港區等5條進港鐵路專用線建設。同時,創新多式聯運服務模式,開展省級多式聯運試點示范,探索多式聯運“一單制”服務,不斷降低供應鏈成本,提高物流時效。
以內河港為核心、鐵水聯運為骨干、高速路和國省道為網絡的多式聯運體系正在加速形成,通過多式聯運“西聯晉陜蒙、東接山東半島經濟區、南通長三角城市群、北達京津冀、西南通長江城市群”,成為京杭運河航運的通江達海樞紐、內陸開放合作的新高地。
集聚臨港產業,推進港產融合
聚力深耕“大運河”,一體推進“物流、貿易、產業”融合并進。規劃建設梁山京杭多式聯運物流園區、龍拱集裝箱示范園區、躍進溝糧食物流園區等五大產業園區。目前,濟寧港航鋼鐵物流加工基地項目5條生產線建成投產,具備鋼材年加工50萬噸、倉儲貿易50萬噸能力,被國家發改委列入“物流業制造業融合創新發展典型案例”。濟寧港航運輸裝備和集裝箱制造基地順利開工,年生產能力達到1.5萬標箱,打造了“濟寧港航”集裝箱品牌。新能源船舶修造基地今年年底前投產,將具備年造船240艘、修船100艘的生產能力,年產值預計可達20億元。江北現代糧食物流園順利開園,著力構建“產購儲加銷運”有機銜接,年內將實現糧食物流及貿易“雙100萬噸”目標。此外,中國蒜都冷鏈物流園、金鄉農產品國際物流園、中國供銷微山農商交易城等重點物流園區建成運營,先后培育了山東融匯物產、中交潤揚、凱盛物流、金德物流、聚匯物流等一大批物流骨干企業。
市現代港航物流發展指揮部聯合制造強市建設指揮部,組織縣市區(功能區)及全市269家企業,開展了“企業進港口”推介活動,通過“實地考察+現場推介”,搭建合作平臺,深挖水運潛能,推動工業制造企業與港航物流企業融合發展。太陽紙業原煤運輸改為內河航運,每噸節省運費約14元,一年節省近千萬元,自太平港發送集裝箱達1600箱。華勤集團探索大宗物資貿易、原料采購、金融服務等多種商業模式合作路徑,協助港口開通了4條南下集裝箱航線。濟寧碳素集團主產品的原料石油焦,年均超過30萬噸通過水運到達躍進港,約5萬噸成品煅后焦通過多式聯運輻射周邊,實現了降本增效。
堅持數字賦能,建設綠色港航
濟寧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依托航道改造工程,創新打造了全省內河首個智慧港航“濟港通”平臺。基于航道信息化工程,建成運行183公里數字化航道,實現轄區航道、港口、船閘、船舶全程可視化動態監管。基于信息化基礎設施,掃測形成全省內河第一張電子航道圖,重點打造了電子航道圖、云監測、e交付、e統計四大管理系統,云船檢、港貨郎、e響應、濟港通公眾號四大服務系統,實現調度指揮“一圖覆蓋”、港航動態“一觸可視”、業務辦理“一網統攬”、信息服務“一鍵查詢”,打通了服務船員船企最后一公里。
為不斷提升綠色航運能力,濟寧市大力實施綠色港口建設三年行動,指導梁山、太平等4家港口率先實施雨污分流工程,創造了全國內河“海綿港口”濟寧經驗。梁山港獲得由中國船級社頒發的全國內河港口首個“雙碳”認證。在全省內河率先上線船舶污染物“e交付”平臺,研發上線船舶電子報港、接收量同環比分析等10余項功能,實現了船舶污染物接轉處全流程電子鏈條式智能監管,獲評“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優秀案例”。指導18家大型港口高標準建設了集“接收、宣傳、服務、應急、調度”等功能于一體的環保服務驛站,為船民提供淡水補給、燃油加注、商品采購等40余項便民服務,先后服務船員10.2萬余人次,累計接收船舶19.14萬艘次,在全國內河打響了“濟舟港灣·運河上船員的家”品牌。
“我們位于鄒城市白馬河畔的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是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于一體的智能化、綠色化、現代化、標準化內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項目,預計年底前投產,第一艘新能源船舶將實現下水。”濟寧能源發展集團新能船業董事長張強說,“通過我們示范基地的建設,可以引領內河船舶進入氣化時代,用來推動運河綠色化、智能化航運的發展。”
風勁帆滿海天闊,千載運河再啟航。市現代港航物流發展指揮部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立足服務保障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聚焦“億噸大港、百萬標箱、千億產業”目標,強港航、暢物流、興產業、提效能,進一步提升航道船閘能級,打造現代化港口群,完善多式聯運體系,發展現代港航物貿,推進港產深度融合,培育現代港航品牌,推動傳統內河港口向開放港口、散貨運輸向集裝箱運輸、傳統船舶向新能源船舶、物流輻射區域由濟寧向周邊省市“四個轉變”,加快打造立足京杭運河、對接長三角、輻射“一帶一路”、影響全國、聯通世界的中國北方內河航運中心、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山東對內陸和國際開放的橋頭堡。
來源丨齊魯晚報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