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大眾日報推出“回眸2023丨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全媒體報道,全面反映一年來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匯聚奮進力量,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新篇章。
經濟總量有望邁上9萬億元臺階、過萬億城市有望達到3個;濟鄭高鐵建成通車,高速鐵路通車里程突破2800公里;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技術商業化的示范項目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2023年,山東錨定“走在前、開新局”,堅持穩中求進,一張藍圖繪到底,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強勢開局,全省經濟發展呈現持續回升、鞏固向好態勢。
歲末年終,記者奔赴全省各地,深入企業、園區、項目工地,看到各項建設正加快推進,處處涌動著創新創造的活力。
2023年12月20日,京杭大運河旁的龍拱港繁忙依舊。三臺自動化岸橋分別作業潤楊集001、港航潤楊6005、潤楊集003,不到3分鐘完成一個集裝箱的裝卸任務。
“‘潤楊集001號’船舶裝載有72個重箱,是上海泛亞航運‘龍拱港至南通’首條運河直達航線的首艘貨船。”濟寧港航龍拱港董事長蔣凌強告訴記者,相較原線路,該線路全程運輸時間縮短3—5天。截至當日15時20分,龍拱港本年度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1.5萬標箱,是2022年全年2.04萬標箱的5.6倍。
內河航運具有運能大、占地少、能耗低等優勢。“山東加快建設集約高效、安全便捷、智慧綠色的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努力把京杭運河(黃河以南山東段)打造成魯西南高效對接長三角地區的黃金水道,把小清河打造成聯接省會、貫通魯中、河海聯運的陸海新通道。”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高立平說,去年小清河復航工程實現試通航,京杭運河(山東段)升級改造加快推進,運河貨運量同比增長20%以上。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交通基礎設施是“硬支撐”。山東持續推進交通運輸大投入、大建設、大轉型、大產出:濟南機場二期航站區、西飛行區兩大主體工程開工建設;濟鄭高鐵等建成通車,全省高速鐵路運營里程突破2800公里。
區域聯通,陸海聯動。2023年12月17日,山東省政府正式批復設立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標志著全國首個海上經濟開發區正式獲批。未來,這里的核心區將成為16萬噸水產品產量、60億元漁業經濟總產值的海上糧倉。
實施新一輪突破菏澤、魯西崛起行動,啟動實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立足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以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為牽引,山東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城鄉區域間要素流動更加順暢,發展活力進一步釋放。
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要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上塑造新優勢。新的一年,山東將持續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深入推進沿黃城市協同發展,暢通陸海經濟通道,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提供更多有力支撐。
來源丨大眾日報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