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時分,山東省濟寧港航龍拱港前沿碼頭的紅色岸橋將集裝箱快速吊運到船上。濟寧能源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中交潤楊“濟港貨0001”號集裝箱船船長楊寶龍與妻子孫愛紅,在靠泊等待裝箱期間,檢查船艙發動機是否缺少機油,為即將順利抵達梁山港做準備。
時年35歲的楊寶龍,從小跟隨父輩在水上謀生,早些年在微山湖捕魚,后來加入船運行業,至今已有20年的跑船經驗。“忙的時候,一年300多天在這條船上度過。”楊寶龍說,自結婚后,他和妻子就相互陪伴著,在一條船上工作和生活。于是,船變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
這些年,楊寶龍開的船在不斷升級,從最開始載重不到100噸的木船,到上百噸、上千噸的船,再到現在載貨量2000噸的新能源船舶。船舶載重能力越來越大,開得越來越遠,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
楊寶龍說,“世間三樣苦,開船打鐵磨豆腐”,這句順口溜是以往跑船人最真實的寫照。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句話已經不再適用。他深切感受到,船舶升級帶來的變化有很多,船上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大,船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駕駛室從船尾挪到了船頭,他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飽受發動機噪聲之苦;休息室變寬敞了,內設各類電器非常齊全,船員的生活便利性大幅提升。駕駛區下面約60平方米的生活區,是楊寶龍和妻子在船上的家,室內布局緊湊卻實用,廚房里有冰箱、電磁爐、微波爐、電飯煲等電器,廚房旁邊的衛生間內還配備了一臺洗衣機。“現在,我們這些跑船人隨時可以吃到熱乎飯、喝上冰鎮飲料,生活幸福感提升了不少。”楊寶龍說。
同時,集裝箱運輸方式,也讓跑船人的工作輕松了不少。楊寶龍回憶,以前裝散貨多是采用人工搬運的方式,一遇到運煤的時候,船上到處都是煤灰。遇上雨雪天,跑船人總要擔心遮雨布被刮走,貨物出問題,沒法睡覺休息。近兩年,集裝箱越來越普及,即便遇到雨雪天,貨物也幾乎沒損耗,這些變化讓人欣慰。
翌日清晨,在濟寧港航龍拱港7號智能化集裝箱泊位,一個裝滿焦炭、煤炭的橙色集裝箱被穩穩地吊裝到“濟港貨0001”號船舶上。楊寶龍和妻子開始了他們的運輸工作。從龍拱港到梁山港,總里程80余公里,船舶時速達每小時7公里左右,途經長溝船閘時,楊寶龍拿出手機“炫耀”道:“現在登記、繳費全部用手機,船舶不停航過閘,提高了船舶過閘便捷性、降低了船舶過閘成本、節省了過閘時間。我們再也不用上岸排隊了。”
據楊寶龍介紹,2023年,龍拱港“內河智慧港口”入選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第一批試點。當下運營的10個泊位,投用了遠控岸橋、自動化場橋以及無人智能水平運輸車,部署工業5G專網,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作業。集裝箱作業高效智能,3個小時就能完成一艘2000噸96個標箱的裝船作業。1名司機可同時操控4臺軌道吊作業,效率比傳統方式提升80%。
楊寶龍說,這些年,不少地區對運河河道進行了改造升級,很多港口對基礎設施進行了提檔升級,加上南水北調東線補水,運河航道水位常年處在豐水期,大船擱淺的情景一去不復返,通行效率也大幅提升,跑船人越來越省心。
一個個集裝箱通過全自動化的岸橋和無人集卡被快速轉運至堆場,等待轉向大船,再次沿運河一路向南,通江達海。通過一次次運河接力,這些集裝箱可以實現進江、進海,運往華北、華南及長江沿線城市。對船長楊寶龍來說,這只是一次航班的結束,隨之而來的將是一段嶄新的旅程。“未來,我們倆準備再換個大船,至少再跑10年,多掙點錢讓父母和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楊寶龍說。
對跑船人來說,船就是家,河道就是路,船舶承載著他們的快樂與孤獨,河道記錄著他們的夢想與渴望。跑船人奔走在江河兩岸的各個碼頭,通過勤勞工作過著充實的日子,裝貨卸貨、等貨等閘、過閘航行……他們的辛苦奮斗與收獲幸福都在船影斑駁間真實發生著。
來源|經濟日報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