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4月23日電(丁宇飛)春來潮涌東風勁,揚帆奮進正當時。濟寧市緊抓機遇,積極探尋并踐行新的發展模式,推動全市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升級揚帆起航
化工產業是濟寧市的特色產業和經濟支柱之一。經過多年產業培育,濟寧市化工產業逐步形成以煤化工為特色,鹽化工、橡膠制品、化工新材料等融合發展的工業體系。
山東恒信集團生產廠區。(受訪單位供圖)
位于濟寧鄒城的山東恒信集團,是一家以煤基精細化工為主業的現代化企業集團,企業圍繞高端化工、清潔能源、新材料三條產業賽道加速發展,已生產出乙醇、新型炭材料、高純氫氣等60余種產品,廣泛應用于國計民生多項領域。著眼于推進資源的高效綜合利用,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延展產業鏈條,走深走實產學研合作之路。
在專注于項目本身的技術突破與經濟效益的同時,恒信集團更著眼于整個清潔能源產業鏈的布局與發展。
“為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我們投資了30.9億元建設50萬噸乙醇項目,目前正在建設中,預計今年6月投產。”恒信集團董事長司相芳說。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濟寧面臨著“兩個30%、兩個70%”的發展癥結,即煤炭產業增加值占工業的30%左右,煤炭稅收占地方稅收的30%左右,傳統產業占工業的比重在70%左右,重化工業占工業的比重在70%左右。2021年8月份,濟寧吹響了全市發展戰略轉型的號角,曾經“一煤獨大”的濟寧市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出多元化、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點。
濟寧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濟寧“231”先進制造業集群營收突破4000億元、增長10%;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突破600億元、增長20%;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提高9個百分點、達到49%。
創新引擎驅動前行
2023年,濟寧市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7000萬噸,穩居全省內河港口首位。吞吐量的飆升,對運輸系統的科學技術應用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龍拱港港口岸橋、場橋、無人集卡等設備實現了自動化操控。(受訪單位供圖)
濟寧港航龍拱港有限公司開發出“基于5G專網的內河數智化港口關鍵技術”,首次將L4自動駕駛技術應用到內河港口水平運輸系統,并突破了1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成功解決了內河數智化港口建設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和應用落地問題。
“該技術應用后,數智化港口建設關鍵設備投資相比傳統模式降低15%以上,運營效率提升35%,人員配置降低60%以上。”濟寧港航龍拱港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凌強表示。
2023年,濟寧市科技部門圍繞科技創新,通過深度布局,在推動產業升級、培育新動能、提升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成效。“科技型企業培育上,全市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2000家、增幅居全省第2,我們新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00多家、總量突破1800家,實現兩年翻番;在關鍵技術攻關上,2023年共有16個項目獲省重點研發計劃立項,其中6個項目獲得了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立項,創歷史新高。”濟寧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付貴福說。
營商磁場聚力賦能
“我們推進‘政策敲門’行動計劃,由縣級領導干部親自掛帥,每月定點下沉至縣市區,采取‘面對面’‘點對點’的精細化服務模式,直接對接企業需求,全程跟蹤服務,構建了暖心周到的網格化助企服務體系,確保每項政策都能直達最基層,服務于每個實體企業。”濟寧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四級調研員徐巖龍表示。2023年,濟寧市以深入開展“宜企同行”助企服務行動為抓手,進一步健全政企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解決各類經營主體反映問題9800余條,幫助企業融資366.4億,幫助企業辦理能評、環評、施工許可等審批手續858件,經營主體獲得感不斷增強。
據統計,2023年以來,濟寧市已成功發行專項債券達166.6億元,并實現了44.30億元的增值稅留抵退稅,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包為企業帶來了實質性實惠,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經濟社會的高效、精準發展。
“下一步,濟寧將通過實施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深化‘宜企同行’助企行動、加大各類要素保障力度等舉措,對標全國最高標準、最優水平,補短板、縮差距,加快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濟寧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副局長曹宏偉說。
來源丨新華社 (海報設計:師鉞臻)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