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鄉,運河之都;古風新韻,弦誦不絕。
濟寧,既因山而出圣人—孔子,也因水而得盛名—運河之都。還有千古傳誦的“孟母三遷”、梁山好漢故事以及千年佛都汶上,也讓圣地與文化交相輝映。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濟寧這方圣地沃土留下了眾多風景名勝。
水澤萬物 儒風泱泱
古人圣賢,無不對水有著深切的體悟和感嘆。老子曰:水有七善,上善若水。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孫子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然而,讓先賢圣人發出水之感嘆的,大都是自然形成的河流,如黃河、長江等,而大運河,與其他河流不同,它是一條與人有關的河。大運河傳奇,其實是人的傳奇。
據記載,孔子與大運河還有一段淵源。大運河開挖的時候,是孔子讓弟子“搬兵搬來的”。當時齊國要攻打魯國,孔子讓弟子子貢,去當時實力最為雄厚的吳國“搬救兵”,吳王夫差決定北上爭霸,先是開通了邯溝,然后通過泗河,在萊蕪艾陵進行了大決戰,一舉消滅了齊國十萬將士,史稱“艾陵之戰”。
在古代,濟寧是調控中國南北大動脈的樞紐,建有運河上最為先進和知名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工程,號稱“北方都江堰”,堪稱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元明清三朝,這里均設有最高司運機構—河道總督衙門,濟寧成為聲名顯赫的“運河之都”。
融匯古今 生生不息
作為一條發展之河、民生之河,大運河流淌于“煙火氣”中,孕育出無數燦若星河、蘊含深厚思想精華的文化遺產。歷史上許多文學作品都和運河有關。《紅樓夢》“林黛玉拋父進京都”中,林黛玉即是沿著運河北上進京。明代文學家張岱也在文集中記載,自己曾沿運河赴山東兗州游歷。
作為孔孟之鄉的濟寧,不僅是大運河調控南北水流的地理高地,也是中華文化的高地。李白在此定居23年,留下數十篇千古名篇。在今天的濟寧市,李白留下的歷史痕跡比比皆是,太白樓、浣筆泉、李白紀念館,一代詩仙留下的千古詩句,深深影響著后人。
濟寧運河文化融南匯北,集漕運、商貿、手工業和農產品加工、農業商品化的影響于一體,吸納了吳越文化、荊楚文化、齊魯文化和燕趙文化的精髓,融合了秦晉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特色,呈現出廣泛的兼容性、多元性和開放性。
圣地山川 碧水奔流
濟寧不但是京杭大運河的地理位置和政治上的中樞,而且是漕運經濟的中樞。濟寧段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水脊”,為了平衡水位,濟寧修建了眾多的水閘。由于水位落差大、閘門眾多,船只等候過閘所需時間較長,因此有的航船到了濟寧后便就地卸貨,并將貨物轉運到其他地方,所以濟寧成為了當時大運河中段最繁忙的水運大碼頭,也是山東最大的貨物集散中心。
攤開地圖,不難發現,濟寧處于京杭大運河的中心地帶,歷史上記載,稱這里“南控江淮,北接京畿”“處漕渠之中,襟帶四方”。在濟寧這片土地上,大運河猶如一條巨龍蜿蜒穿梭于運河兩岸,它既是一條連接南北的大動脈,也是一條貫通古今的黃金水道。
京杭大運河縱貫濟寧全境,濟寧段全長230公里,流域面積占全市面積的70%以上。同時,濟寧也是一座交通樞紐城市,位于北京市和上海市的黃金分割點。濟寧港位于京杭大運河東岸,是京杭運河上唯一經營集裝箱業務的港口和“北煤南運,南貨北調,集裝箱運輸”的大型航運物資集散地。
在我國高速公路,鐵路,飛機等現代運輸方式還不發達的時期,水路運輸一直是最主要的運輸形式,而京杭大運河作為貫穿南北的最大的人工運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濟寧坐落于京杭大運河兩岸,迅速發展成全國內河28個主要樞紐之一,也是國家確定的京杭大運河6個重點建設港口之一,濟寧的發展逐漸達到了巔峰時期。
唯有傳承 方能遠行
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科技的發展,公路和鐵路運輸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空中運輸也開始成為了大眾出行形式,而內河水路運輸逐漸衰落,失去了運輸的主導地位,變得沒有以前那么的重要。水路運輸雖然運載量大,成本低,但是靈活性小,連續性也較差,不再適合國內近距離運輸,從此京杭大運河便失去了往日的繁華。濟寧港雖然還在運作,但是其作用遠不及鼎盛時期,濟寧也逐漸地淡出全國人的視野。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運河進行了整治和拓寬,使其重新煥發生機,成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主要通道之一。2014年,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和利用。
2024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十年間,大運河兩岸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不僅僅是一條流淌的河流,更是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夢想與現實的橋梁。如今的大運河,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積淀,通江達海,奔向未來。
文化傳承 彰顯底蘊
濟寧在保留豐富文化遺產的同時,主動融入和服務交通強國、貿易強國、航運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緊抓內河航運上升省級戰略機遇,發揮京杭運河黃金水道優勢,做大做強港航物貿,深度挖掘產業資源,推進“航道網、港口網、物流網、產業網”四網合一,推動內河航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濟寧作為山東省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近年來經濟保持穩健增長態勢。2023年,濟寧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516億元、同比增長6.5%,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活力。濟寧的主要產業涵蓋了制造業、采掘業、交通運輸、倉儲、信息運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多個領域,其中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正逐步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濟寧港是山東省內最大的內河港口,是“北煤南運、南貨北調、集裝箱運輸”的大型航運物資集散地,通航里程和運力在京杭運河12個港城中居第1位。濟寧港航恭迎四方來客,不僅為其提升物流效率,同時降低成本,大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通江達海 共話未來
濟寧港航加快打造主城、梁山、微山3個億噸級港口群,龍拱港鐵路專用線建成通車,濟寧港碼頭功能優化提升試點入選全國港口功能優化提升交通強國專項試點項目,梁山港入選國家第四批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龍拱港入選全省多式聯運“一單制”試點工程。
圍繞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優化培育區域新質生產力。對接青島海關,龍拱港建成運營全省首個內河水路運輸類海關監管場所。從濟寧港出發,向西全面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向南直達“長江經濟帶”,向東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連接,向北溝通“環渤海經濟圈”,構建起“貫通東西、連接南北、通江達海”的全國性互聯互通大通道。
成功舉辦京杭運河(濟寧)港航經濟發展論壇,倡導15個運河沿線城市建立內河航運發展協作推進機制,發起中國發展內河新能源智能船舶共識(濟寧共識)。“我們聯合有關單位在濟寧鄒城打造了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于一體的內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可實現年產千噸級LNG、純電動新能源船舶240艘。”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強說。
大運河有多長,大運河的故事就有多長。大運河流淌了多少年,大運河的故事就流傳了多少年。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圣人這句話傳承了幾千年,昔日濟寧,正以大美山水的無限魅力,在新時代綻放令人向往的“詩和遠方”,濟寧港航的建設,也在加速推進,努力讓運河之都更加“現代”,更加“智慧”。
這座千年古城,正張開臂膀,歡迎八方賓客。
文/圖丨丁曉曉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