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糧食收儲和流通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環節。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面對嚴峻的糧食安全新形勢,江北糧食物流園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集糧食中轉、倉儲、商貿、加工、物流配送、檢測、信息服務于一體的現代物流園,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
優質市場,讓新質生產力站上農業“C位”
濟寧市糧食資源豐富,是山東省糧食主產區之一,是全國糧食主產區和主要集散地,耕地面積902.7萬畝,約占全省總耕地面積的8%,糧食產量常年穩定在97億斤以上,約占全省總產量的9%。并且,依托糧食通道重要節點優勢,吸引周邊地區及東北地區玉米和水稻、沿海進口大豆,提供原糧中轉、倉儲、加工、貿易等服務。
江北現代糧食物流園位于山東省濟寧港主城港區,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處于環渤海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圈的黃金分割點上,作為國家“兩橫、六縱”糧食物流沿運河線路和北糧南運、黃淮海通道的重要節點,上接京津冀、黑吉遼、晉陜蒙,毗鄰蘇豫皖,下承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高效協同、上下聯動,進一步加強糧食產銷區的銜接。
悠久的歷史、適宜的環境、便捷的運輸,讓該園區錨定新質生產力大力發展糧食安全成為可能,通過聚智匯力,開展糧食貿易及流通服務,形成“大糧食”“大產業”“大流通”“大市場”的新發展格局,經預測,2026年濟寧市糧食物流總量達到338.82萬噸,其中原糧物流量為291.38萬噸、商品糧物流量為47.44萬噸,優質的市場,讓新質生產力站上農業“C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智慧和力量。
延鏈補鏈,讓新質生產力促生“新業態”
“一條完整的糧食產業鏈,應包含產、收、儲、加、運、銷等,缺少哪一環節,都可能威脅到糧食安全。”劉莉表示,新質生產力是顛覆性的技術創新,一定是能夠帶動產業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的動力變革、效率變革、結構變革,是新業態、新模式,生產力的革命性提升。
走進濟寧江北現代糧食物流園,迎面可見14棟平房倉、10棟淺圓倉和3座儲油罐有序坐落在京杭大運河河畔,園區內物流繁忙。據了解,該園布局港口作業區、糧食倉儲區、多式聯運區、糧食加工區、商貿交易區和綜合服務區六大功能區,總倉容30萬噸,儲油容量3000噸,岸線全長712米,共建設9個泊位2000噸級泊位,其中1個糧食專用泊位、3個散貨泊位、3個件雜貨泊位、2個集裝箱泊位,設計年裝卸能力1200萬噸(含集裝箱5萬個標箱),能保障糧食快速裝卸轉運。
“魚臺縣水稻種植面積約25萬畝,稻谷產量約20萬噸,江北現代糧食物流園得全產業鏈條促成了全縣200萬噸的全負荷生產與銷售。”魚臺縣農業農村局長趙興華表示。“產購儲銷運”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延展了糧食產業鏈條,豐富了糧食產業經濟業態,提升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農作物的精深加工轉化率、循環利用率,推動了糧油產業轉型發展,提升了“濟寧禮饗”品牌競爭力。
智慧智能,讓新質生產力催生安全質效
“淺圓倉按照高標準、機械化、智能化設計,實現糧食物流全過程自動化智能控制,提高糧食物流效率,節約物流成本。平房倉屋面板采用空中現澆拱板結構,達到保溫隔熱、溫度調節的作用,節能降耗,有利于糧食的儲存和保管。”該園總經理梁磊就淺圓倉和平房倉設計功能進行詳細介紹,與此同時,所有倉房都配置了先進且智能化的糧情檢測、智能通風、內環流等系統,實現了整個園區遠程智能倉儲管理。
同時,糧庫收購結算系統安裝糧企云管理系統,全部實現電子網絡辦公,節約人力、物力,提高效率,倉房糧食收購、結算全部實現一卡通操作,從進門登記、扦樣、質檢、檢斤、入庫、結算等工序全程實現電子信息網上傳輸。“在糧食儲存保管階段,實現了智能通風、糧情監測、環流熏蒸、電子化監控網絡,通過移動手機平臺,可以實時監控,觀察倉儲糧情,實現糧食倉儲智能科學化,有利于糧情的精準監測和安全保管。同時,糧食設施設備配置了先進智能的工藝設備,完全實現了機械化操作。”梁磊說。
糧食輸送系統、糧情檢測系統、機械通風系統及環流熏蒸系統“四合一”儲糧技術,達到了國際、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的新工藝,一方面通過AI分析功能對糧庫數據信息進實時識別,提高糧食流通效率,降低糧食流通成本,另一方面強力推進糧食機械裝備數字化、糧食管理智慧化、糧食收儲加工綠色化,保證糧食在長期貯存過程中的質量安全。
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行而不輟推動新質生產力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濟寧江北現代糧食物流園不斷書寫糧食市場和流通的新文章,鋪展日盛一日、年強一年的“糧”辰“豐”景。
文/圖丨單貝(春江港)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