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身邊的故事
平凡人給我們的感動
記霄云煤礦通防工區風筒班班長王西科
一說到“勞模”這個字眼,很多人也許會想到許振超、陳剛毅這些響徹神州大地的名字,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偉大勞模精神,用自己的辛勤勞動譜寫了如歌如泣的動人贊歌。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和我們共同工作、共同生活、共同奮斗值得學習的楷模,他就是通防工區風筒班班長------王西科同志。提到他的名字,只要是在通防工區工作的同志沒有幾個不知道的,他把自己全部的愛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風筒事業。風筒,伴隨著他的人生,風筒,占據著他的心靈,在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霄云煤礦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
王西科1991年參加工作,后來轉崗到霄云煤礦通防工區,他擔任了看起來又臟、又苦、又累、又危險,而且又沒有什么前途的風筒工人,整天和風筒,風機打交道,一干就是4年,在這4年的風風雨雨里,他克服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以誠實,耐勞的秉性,把情、把心、把魂都系在了礦山通風事業上,把自己的命運和礦山通風事業聯系在一起。王西科出身農民家庭,文化水平不高,卻繼承了農民質樸、堅韌的性格,只要他認準的事,他就堅持干好。在巨大的考驗面前,生性不怕吃苦不愿服輸的王西科,決心再苦再難也要挑戰眼前的困難。為了盡快掌握風筒通風技術,他在虛心向老工人請教的同時,找來一些通風技術的書籍,工作間隙認真閱讀,邊干邊琢磨。就這樣,在很短時間內,他憑著一股拼命精神和聰慧之氣將風筒吊掛和風機的安裝的各種技術掌握的得心應手。那些日子,他沉溺其中,樂此不疲,真可謂是披星戴月,廢寢忘食。每天至少干十一、二個小時,晚上下班已精疲力竭,倒在床上再也不想動彈。同事們看到他這個樣子,抱怨他傻,說又不多拿錢,圖個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干一行,愛一行,這是作為一個合格工人的標準。
如果說,他身上有什么特別引人注目的地方,首先是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大家樹立了知識創新的榜樣。他勤奮好學,自覺接受新理念的挑戰,在攻克風機吊掛技術的難關后,他并不滿足。他看到每次有風機吊掛任務還要外圍單位打風機吊掛錨桿,被耽擱了時間而不能及時完成養護任務時,心急如焚,一個通防人巨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又挑戰錨桿打鉆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又掌握了錨桿打鉆技術,此后工區的汽車錨桿打鉆任務就又落到了他肩上,僅此一項,就為本工區節約外圍單位打鉆費10多萬元。
如果說作曲家用七個音符描繪著高山流水和陽春白雪,述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成就著輝煌的音樂人生。那么煤礦工則是用真情揭示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描繪著人類社會的希望與未來,同時也書寫著自己酸、甜、苦、辣的煤礦人生。當我們用敬仰的目光凝視他付出的智慧和汗水時,我們知道,每一項工作里,不僅凝聚著他殷殷的心血,而且還浸透他對事業的忠貞和熱愛,他以勤勞、樸實的風格展現出了平凡而又偉岸的“老黃牛”形象。
記得,那是在1312軌順,由于工作面已經貫通,需要把風筒全部撤除,一千九百多米的巷道,悶熱而潮濕,道路濕滑,而且全是上山,一百多節風筒,而且還不能用絞車,其工作量可想而知。王西科帶領全班同志,硬是用肩膀全部扛了出來,創造了通防工作的奇跡。
有人說,假如你非常熱愛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如果你非常討厭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地獄,因為你的生活當中,有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工作聯系在一起的,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份工作。不愛崗就會下崗,不敬業就會失業!愛崗敬業說得具體點就是要做好本職工作,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時間抓牢。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但,王西科做到了。
受理本司相關的咨詢、意見、建議、投訴等事宜,請填寫真實個人信息,以便于溝通聯絡。